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李昊阳:学生会不应是“缩微官场”
//www.workercn.cn2016-01-08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最近有报道称,有些毕业生为增加求职成功的胜算,会在简历中虚报学生会工作经历。可实际上,“学生会干部”的标签并不完全意味着综合能力强,因为这个群体正遭遇越来越多的负面评价。据《南方周末》报道,如今很多学生干部满嘴空话套话,经常在校园内“视察工作”,喜欢把参加活动说成“出席”,甚至“跑官要官”……官场生态中最受诟病的一些陋习,正在学生干部群体中蔓延。

  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副教授陈伟等人,都曾公开批评“学生官场怪状”,甚至称“大学学生会已成藏污纳垢之地”。根据笔者观察,学生干部打“官腔”、摆“官谱”的现象在各大高校都有,并非什么新鲜事。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官气十足的学生会干部,并不觉得自己的言行有何不妥。

  “五四”时期,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学生会组织诞生于清华大学,当时学生干部的主要活动是领导清华学生投入反帝爱国运动。进入和平年代,学生会成了培养青年领袖的摇篮,很多政界、商界精英都曾有过学生会工作经历。或许正是学生会干部身份的精英光环,让一些学生沾染了官场不良风气,出现了自我认知错乱。

  从名义上讲,学生会是学生利益的代言人,但学生会干部的遴选机制,决定了这个组织难以为学生群体服务。各大高校的学生会干部,或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高校领导指派,或是由上届学生会主席“钦定”,普通学生根本没有决定权。这意味着学生会干部主要是“对上负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会组织的官场化。

  有人说,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会干部。这样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些学生干部越来越像“学官”,正是因为当今社会尤其是官场中的一些不良之风吹进高校,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一些学生会组织的行为范式。比如,此前某高校微信公号推送的文章中,几位学生干部“亲切慰问”新生的照片和新闻稿,官味浓厚,很可能就是从基层干部“视察工作”的场景中学到了“经验”。

  学生干部群体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必须引起重视。已有一些教育学家担忧,如果学生干部过早地学到阿谀奉承、经营权力、拉帮结派那一套,进入社会之后可能更加浮躁、功利、世故,难以脚踏实地做事;同样值得担心的是,如果其他学生在学生时代对“学官”的表现很失望,未来也可能对现实社会的管理体制做出负面评价。

  扭转“学官”乱象,首先要重新让学生会组织回归本质。一是不能让学生会等组织成为“缩微官场”,而要切实成为参与校园事务管理、为学生办实事的校园自治组织;二是要改变学生会干部的遴选机制,诸如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在学生会主席人选产生方式上的探索,就得到了众多学生的好评,也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同时,既然有些学生会组织将官场当作参照系,那么,加大官场作风整治力度也有助于矫正学生干部的行为。事实上,随着反腐、反“四风”等活动走向深入,政治生态逐步向好,很多官场不正之风已经得到治理。相信随着什么是好干部、什么是不良作风的共识越来越多,高校学生会的“小气候”也会有所改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