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思 南:整天算计利害 哪来科学精神
//www.workercn.cn2016-01-1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回顾过去一年的科技成就无疑让人欣喜:国产大飞机总装下线,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升空,万米级无人潜水器海试归来……更有屠呦呦捧获诺奖,研究赢得世界尊重。

  成就值得肯定,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些戳中“痛点”的批评:成果数量多但总体质量不高;基础研究突破少,鲜有引领性研究,更提不出原创性科学思想。

  正视追问,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源头。科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人类活动,其核心在于思维方式、理念方法,即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源于古希腊,其特点是:超越实用性和功利性,只对知识本身感兴趣,着迷知识的确定性问题。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经验、技艺和科学做了区分。他认为,经验是关于个别事物的知识,技艺是关于普遍事物的知识。技艺高于经验,但还不是最高的“知”,“科学”才是最高的“知”。因为它不是以消磨时间、获得利益为目的——追求“科学”就是求知本身,而不为其他目的。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正是重新发现并继续发扬这一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传统,探索未知、解释自然,催生了物理、生物、化学等近代自然科学,引领数百年科学风潮。

  我国古代也发展了一套处理人与自然、治国安邦的智慧,但不得不承认我们思维中向来缺失超脱的求知精神。我国古代的科技,正如科技史家李约瑟所言,是经验科学而非实验科学。

  科学当然有实用价值,但不应当过分强调它的功利性。纵观科学历程,影响深远的发现,通常没有功利的目的做指导。从牛顿、莱布尼茨到爱因斯坦,真正出类拔萃的科学家,献身科学也都源于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技术进步等实用价值是科学活动的结果,是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自然产生,而不应当成为科学的出发点和目的。

  反思当下,虽然有一部分人在书斋、在实验室,恪守求知态度,真诚地研究着科学问题,但多数科研活动功利导向鲜明,这或许并非坏事,但假如科研成为一种任务,求知精神必然受损。

  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还不尽如人意,或许并不是投入的钱不够,也不全怪评价体系走偏了,根本在于科学精神的缺位。

  我们如今身处物质丰富、科技昌明的时代,和以往相比,我们应当更有闲暇也更有条件来探索世界,追求科学,获得最高的“知”。可实际中,更多的是“算计利害”而非“不计利害”,科学精神不仅没被继承反倒遇到严峻的生存危机。这才是这个时代科学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