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情绪绑架理性,妄断就会横行
杨国营
//www.workercn.cn2016-01-26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监考女教师猝死,学生未及时发现,有人高呼“教育失败”;中国女留学生在美国驾车被追尾,随后遭肇事者枪杀,有人放言“咎由自取”……每当热点舆情事件发生,总有一些人不对信息进行甄别,不做起码的调查研究,就草率判断是非、宣泄情绪。

  以女教师监考时猝死一事为例,较早报道此事的是江苏当地某报,标题为“泰州一校长一老师同天猝然离世,疑因突发心梗”,报道清楚交代了事件经过,写明“学生们考完试,才发现监考老师出事了”,校长、老师和学生们随后开始紧急救助。一些网络媒体虽然转载了这条新闻,但真正让此事成为舆情热点的,却是微信朋友圈一篇题为“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的文章。到了这篇文章里,事情被描述为学生“在目睹吴老师最后挣扎呻吟中平静地做完题”,这一看似“轻微”的演绎,让一场女教师监考中猝死的意外,变成了学生们只顾考试却对老师“见死不救”的“道德大案”。文章指责学生们“冷血无知”,并大发感慨“为教育的失败惋惜”,在舆论场挑起一场轩然大波。然而,多家媒体迅速跟进,很快澄清了事实:学生们发现女教师情况异常后,边急救边打120,校长和其他教师也迅速赶到。这场舆论闹剧才告平息。

  而中国女留学生在美国遭枪杀事件日前发生后,网络上随即出现一种论调:能在美国留学、开着奔驰车,出身一定非富即贵。这些人的逻辑是:有钱,必定任性;任性,必定冒犯;冒犯必定激怒,激怒必定没好下场。一条污蔑女留学生的“逻辑链条”就此形成。但几天后,美国警方将此案定性为谋杀。据美国权威媒体报道,女留学生没有任何过错,是无辜遇害。

  不了解事实,凭主观想象去揣测,属于臆测;不做严谨的调查论证而轻率地下结论,属于妄断。臆测往往导致妄断,而妄断多源于臆测。如果说臆测和妄断是表象,那么更深层的动因,是放任了情绪,抛弃了理性。比如对遇害女留学生的诋毁,显然带有强烈的偏见甚至仇视情绪。而那篇指责学生面对女教师猝死“冷血无知”的文章,作者既不是现场目击者,也缺乏权威信息源,仅凭一位学生家长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通感慨,就像侦探似地“大胆想象”“复原现场”,并根据臆测出的“事实”,妄下论断,上纲上线,乱打板子。文章看似是批评学生,本质上只不过是借机发泄个人情绪。

  或许有人会说,发泄一下情绪,信口胡诌几句,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必须看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轻则混淆视听、误导公众,引发舆论灾害;重则对他人造成直接的精神伤害,比如女教师猝死事件中的现场学生,以及遭枪杀女留学生的亲友。

  在一些热点舆情事件中,放任情绪、缺乏理性的,多是一些网友、个人,而传统媒体则往往扮演了“正本清源”的角色,这得益于传统媒体的专业素养和权威属性,但这并不代表媒体不会犯类似错误。比如在女留学生遭枪杀一事中,国内外一些主流媒体在真相暂时不明的情况下,一度将此案与“路怒”联系起来,这显然也是一种臆测和妄断。

  在舆论场复杂而脆弱的生态中,臆测和妄断正在成为重要“污染物”,影响所及,大大小小的舆情事件都难以完全避免。比如,最近有高校研究生鉴于“没讲座处处抱怨,有讲座却没人听”“听众参与度低”等问题,就妄言“大学学术讲座已陷入病态”;有媒体了解到一些教师、学生对评教有微词,就妄断“高校评教名存实亡”,结果遭到不少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批驳。

  君不见,只要发生学生轻生、校园暴力、师生矛盾等事件,情绪绑架理性,臆测、妄断横行舆论场的情形,经常会出现。臆测和妄断,本质上是思维的惯性或惰性:一事当前,不辨真假,不假思索,大胆假设,妄言是非。这种思维和表达上的流行病,无论是媒体还是个人,都应尽力防范和矫正。否则,最终往往自扇耳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