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没有学区房,又来拼什么?
鲁珊
//www.workercn.cn2016-02-26来源: 武汉晚报
分享到:更多

  这两天,“划片入学”可谓牵动人心。过去一个小区对口一个小学,一个小学对口一个初中,是固定的。改革之后,一个片区的几个学校都倒进一个锅里炒,最后盛到每个人碗里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政策的目的很清楚——废掉学区房,谁让你涨那么厉害的?

  我赞成。学区房的确该废。都是一样的房子,凭什么学区房就因为富含教育附加值,几乎卖出天价?

  但是,学区房废掉了之后呢?

  上学,上好学的供需矛盾,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努力,不是越来越缓解,而是越来越尖锐了。

  学区房就是一句话,人人都想上名校。

  本来,既然是义务教育段,何来名校?名校不是只应该出现在大学吗?现在恰恰相反,义务段的名校才实打实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小学上了名校,才有大几率上初中名校,考高中名校的几率就高,通过高考的把握才大,一纸好文凭,才有脸谈工作——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绝不是观念的错误,它本来就是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世相就是如此。砸锅卖铁买一套学区房,是教育领域的贫富差距,带给地产领域和经济领域的贫富差距。

  最近20年, 上学的潮流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2003年之前,小学升初中是考试,分高的上好初中,所以人们对上哪个小学不太在乎,反正还有一次凭分数洗牌的机会。2003年之后,小学按片就近上初中,入学定九年。这个时候,学区房概念慢慢出现。需要提醒的是,这是市场自然形成的,因为有家长上好学校的心理需求,于是有了高价学区房的火热市场——这本身符合市场规律。

  第三个阶段就是即将开始的划片入学,如今只有大致政策,细节还没定,但细节的复杂程度足叫人担心。

  其实纵向来看,改来改去,改的都是游戏规则。好比大家排队买包子,肉包好吃,都买肉包,卖包子的绞尽脑汁,只好今天规定“女的才能买肉包”,明天规定“穿皮衣的才能买肉包”,后天又规定“你就蒙着眼睛买,买到了肉包算你火大”……但是,就是不抓紧生产肉包,或者要更多会做肉包的来,一起做肉包。

  以前,大家拼分数,拼房子,这往后,拼什么呢,摇号——难道真的只靠赌徒式的运气吗?

  不解决“人人想上名校而不得”的市场需求,无论怎么改,不公平都会存在。过去是高分,后来是房子,还有择校费,关系条子。拼分也好,拼钱也好,拼房也好,这些规则尽管不好,总是公开的。怕就怕,这些规则废掉了,而市场需求没有一丝减退,各种更污的潜规则,就更风生水起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