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虚假招生怎能“无药可医”
邓海建
//www.workercn.cn2016-03-22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3月16日,有网友发帖称,“兰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预科生遭遇半路转学”,反映“兰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去年高考录取结束后进行了补录,录取学生为预科生,即为1+3年专科学生”,多名学生被带往河南周口转学就读。记者19日从甘肃教育部门获悉,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省招办)未办理过兰州科技职业学院预科招生录取事宜,该行为属于学校虚假招生,一切后果由学校负责。(中国新闻网3月19日)

  要不是风起云涌的“网友曝”,要不是“跨省转学”穿帮了,估计这500余人的虚假招生事件,也许继续沉潜于时间的洪荒里。按照墨菲定律,假的就是假的,戏演得再好,终究有笑场的一天。但此事就像“杀人疫苗”事件一样耐人寻味:涉及考生如此之众,演戏技法如此之拙劣,拖沓时间如此之久——“导演”们哪来的胆子?而地方教育监管部门何以如此后知后觉?

  说白了,这子虚乌有的“预科生”不过就是巧立名头的“猪仔生”而已。既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未办理过兰州科技职业学院预科招生录取事宜”,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招生是没有学籍的,是非法的,但当事学校却“变通有道”,将这批学生跨省打包,“转送”给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事发后,地方部门应对迅速,回应也很清楚。只是三重追问依然令人如鲠在喉:第一,“后果由学校负责”,这话当然没错。然而,数百名学生的前程被耽搁,这个“责”是一所民办学院能“负”得了的吗?第二,兰州科技职业学院与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这种方式是否符合规定?眼下来看,还是个谜。但值得注意的是,民办校因生源优势,以“联合招生”为名,将学生“卖猪仔”的故事并不算新鲜。既然东窗事发,当事学校有必要交代清楚“合作”是否符合程序正义。第三,此事究竟是头一遭还是惯例,有必要深入查究。有胆子拿500多名学生的人生寻租获利,这种办学秩序与招录生态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据说,已有媒体在采访中发现,在兰州科技职业学院校园内,还有一个名叫甘肃国防轨道交通学校在此办学。“番外篇”里的乱象似乎并不比“半路转学”的桥段来得少。

  2015年高校招生结束后,在全国高考生源数量低迷的背景下,不少省份切身感受到“招生危机”:计划招不满的情况已由高职高专、独立民办学院向二本院校蔓延。招生难,民办学校招生更难。这个时候,民办学校如果以虚假招生等把戏饮鸩止渴,无异于置中国民办教育公信力于死地。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满足市场多元刚需,支撑“中国制造”,确实都离不开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但类似“半路转学”等事件,恐怕更令人警醒而深思。民办学校办学不能无底线。

  更深层的追问是,虚假招生如此明目张胆不避嫌,是料定了监管者反应钝化?一个共识是肯定的:再好的罚单都不如防患于未然。于此而言,规范民办学校办学秩序、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是比事后打击更要紧的常规工作。当然,如此大规模的虚假办学事件,该问责的决不仅仅是当事学校而已。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