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社会舆论不仅关注大学化解债务危机,更关注怎样化解危机:在化解债务过程中,是否遵循民主决策原则,是否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利,是否以此为契机推进学校治理改革。
针对备受全国关注的巨额债务问题,吉林大学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该校的近30亿银行贷款已经全部偿还完毕。2007年3月,吉林大学发布校内通知称,学校举债高达30亿元左右,入不敷出,特向师生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建议。这份“求助通知”使高校债务危机浮出水面,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和持续讨论。(新华社6月22日)
吉林大学具体采取何种方式归还巨额债务,媒体报道中没有交代,但其实,学校如何化解债务问题更值得关注。因为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债务问题,关系到高校是否深入反思当初形成巨额债务的原因,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学校治理改革,拓宽学校资源渠道,提高学校的现代化治理能力。
有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立高校共计欠债2000亿到2500亿元,高校的债务平均达到每所学校上亿。高校之所以债务缠身,与学校大兴土木、征地盖楼扩招有关。当时,政府部门作为公办高校的举办者,无法拨款解决学校征地盖楼的经费,就鼓励学校贷款,导致学校债台高筑。对于化解高校债务,政府部门和高校提出的措施主要包括:由政府增加拨款化解,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化解,学校开源节流化解,以及搞校产经营化解。而对于其中每一条化解措施,社会舆论都存在一些质疑。
对于通过政府拨款化解,从举办者责任看,无可厚非。可是,我国一些高校当初征地盖楼,并没有听取师生意见,就由行政力量拍板。而有的征地盖楼,其实是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对学校办学并无必要。另外,在使用贷款资金时,也不公开透明,存在挤占、挪用甚至侵吞问题。如果要由政府出资化解,必须进行独立审计,不能“打闷包”,掩盖其中的跑冒滴漏和贪腐问题。吉林大学用了多少政府拨款来化解债务,这些债务是怎么形成的,钱都花到哪里,都需要向师生和公众进一步说明。
通过置换土地来化解危机,也存在同样问题,置换土地不能就由政府部门和学校行政决策,必须公开听取意见,民主决策。在美国,大学要扩建校园,方案首先要在校内由大学理事会听取师生意见后作出决策,然后要把方案提交当地议会进行审议,因为扩建还会影响周围社区居民。如果议会不通过,学校就不得扩建。国内高校扩建校园,以及为化解债务置换土地,如果都由行政决策的话,就可能只代表行政意图,而无视师生和社区居民的意见。
而开源节流,是压缩学校不必要的行政开支,还是把本该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砍掉以压缩办学成本,这是完全不同的路径选择。压缩不必要的行政开支,精简学校行政机构,转变行政部门的职能,这是积极改革的思路;而砍掉本该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实验、实习、实训,则会影响办学质量,是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我国确实有部分高校因债务负担重,而不采购新图书、新实验设备,还以所谓改革的名义延长假期。这种“节流”方式无法得到认可。至于依靠校产经营收入来化解债务危机,从学校的功能来说,则可能把大学的精力引导到经营上,偏离大学的核心功能。
由此可见,社会舆论不仅关注大学化解债务危机,更关注怎样化解危机:在化解债务过程中,是否遵循民主决策原则,是否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利,是否以此为契机推进学校治理改革。据报道,在“十三五”期间,吉林大学将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充分利用学校理事会、校友会、教育基金会,建立资金募集网络,不断拓宽筹资渠道,进一步完善社会捐赠奖励政策来解决学校的办学资源,这是正确的选择。我国大学必须提高现代治理能力,通过科学、民主决策,来减少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铺张浪费,让每一分钱用到办学的刀刃上。同时,公立大学应该摆脱对政府财政的过度依赖,应该开放办学,建立健全社会募捐机制,办好大学教育基金会,以获得更多办学资源,增强学校财政独立性,由此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
“我们为什么赢得良好开局” 2014-01-28 |
高 路:自授文凭,这个口子不好开 2014-07-14 |
高校科研“权大经费多”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2015-03-27 |
高校科研“权大经费多”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2015-03-27 |
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全面小康热点面... 2016-02-04 |
6.9%增速下的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 2016-03-01 |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2016-03-11 |
两会的教育议题凸显了公众关切 2016-03-18 |
一流大学的概念是模糊的 2016-03-25 |
取消编制应成为高校治理改革契机 2016-04-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