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6“两会”热点频出,特别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在我看来,工匠精神不应仅局限于制造业升级,对于同样处于“转型升级”中的各级政府,也是十分必要的。
从宏观上讲,中国正在追求全面小康的现代化社会治理,各阶层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多元多样多变,政府制定任何政策都需要更科学化地考量对不同利益群体的综合利弊,社会治理也应践行工匠精神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中国幅员辽阔,沿海和内陆各省自然禀赋差异,增厚了中国经济纵深。但是,其日益加大的发展差异,也对中央政府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挑战。以房地产政策为例,为了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央行尝试适度放开货币政策,但是新增资金却更多流向已经房价高企的一二线城市,加剧房价对实体经济的成本压力。因此,没有三四线城市政府因地制宜的工匠精神,仅仅靠中央政策是难以真正解决“去库存”问题的。
值得肯定的是,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官员已经发生了转变,去年我在西北调研中发现,很多市县一把手主动要求压缩政府发债计划规模,反复确认未来财政收入是否有还款付息能力,这就是政府官员终身问责制度的成效。当然,官员对地方债务扩张的审慎,并不能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减速的托辞。在我看来,因地制宜地发扬工匠精神,切实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地方官员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想得到”和“做得成”。
古今中外的著名工匠绝大部分都是发明家,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创造”。对于肩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使命的地方官员,纷繁复杂的日常工作耗费了大量精力,发展的创新思维获取尤为可贵。除了加强政策学习和深入一线调研,充分利用高校和智库也是一种思路。
有了系统性的思路,还要有具体的落实办法。工匠精神强调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对官员而言就是要有抽丝剥茧落实系统性政策的能力。有个不好的倾向是,一些官员动不动就“高谈阔论”,热衷于评价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却不愿谈及本职工作的难点和问题,看起来好像是“胸怀天下”,其实却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极大不负责任。
发扬工匠精神就是要践行“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精神,从细微处着手,敢于有担当地去解决实际问题,巧妙处理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例如,2016年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应对具体困难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僵尸企业的冗余职工安置需要官员深入一线、不能指望中央政策统一倾斜;僵尸企业的转制新生需要引入技术和资本,必须依靠多方谏言的“外脑”机制;僵尸企业的资产处理更需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担当精神,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僵尸企业是“行尸走肉”企业,不断侵蚀着财政收入和百姓福利;缺少工匠精神的政府官员则有可能让政策空转,使经济社会转型缺少应有的动力。(作者是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军训治官气? 2013-04-18 |
庾向荣:普通群众才是最好的“挑刺工” 2014-05-20 |
执法重在坚持 2016-01-22 |
“双创”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2016-03-07 |
中工时评:让工匠精神成为劳动者共同的精神... 2016-03-08 |
“深圳质量”离不开“工匠精神” 2016-03-08 |
工匠精神:驱动“中国创造”走向世界 2016-03-08 |
【两会瞭望】大力营造“为担当者担当”的改... 2016-03-10 |
【两会瞭望】大力营造“为担当者担当”的改... 2016-03-10 |
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 2016-03-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