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运动意识当从中小学培养
赵一龙
//www.workercn.cn2016-06-2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相继公布了学生2015年体质测试数据。数据显示,女生达标率普遍高于男生,两校男生最弱的项目均为引体向上,不合格率在八成左右。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身高和体重不断增加,但运动能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事实上,四分之一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每周锻炼不足一次。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但在一些并不严苛的体质测验中,仍有不少人难以达到正常标准,一些人甚至连体育锻炼的兴趣都没有,原因何在?

  一些人指责大学生没有自觉性。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生们进入高校前十数年“埋头读书”忽视体育的惯性延续。在不少中小学,体育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难以改变。一个人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在最需要培养运动兴趣的10多年中却被动地远离体育运动,头脑中根本没有运动意识。如此一来,又怎能在管理相对宽松的大学四年中突然改变生活习惯,走上运动场呢?

  把体育成绩纳入高校录取和毕业考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2015年,连续三年把体质测试纳入自主招生的厦门大学,将体育测试成绩权重从15%提高到20%,以此举措有效倒逼中学加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另外,严格的毕业考察也会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毕业时体育成绩不达50分按结业处理,拿不到学位证”这样的“硬杠杠”会督促学生积极安排自己的体质锻炼。

  实际上,高校体育工作近年来一直在强化。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学校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体测成绩还将列入学生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在此要求下,不少高校积极落实,增设校园运动器材,规范开展体育课程,不断召开校、院运动会;另一方面,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的三走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但是,如何全面调动大学生的自觉性仍然是一个问题。在高校体育课成为选修课的背景下,是选择在教室里舒舒服服,还是在操场上汗流浃背,决定权在学生手里。尽管一些校内体育社团以“兴趣”为纽带,集结了少部分同学,却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参与。

  提高身体素质不能局限于应付体质测试,只有坚持体育锻炼日常化、生活化,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打下运动基础、提升运动兴趣至为重要。“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句来自清华大学的口号应该让更多中小学生知道。因为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从大学开始,其实已经晚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