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不久前,《中国教育报》刊发《他们的眼中为什么只有名优教师》一文,对于文章所揭示的现象,笔者深有感触。应该说,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在许多地方是一种常态。但名师指标有限,想成为名师的教师又太多,此种矛盾可能让一些追求上进的教师心灰意冷。那么,对于教师而言,如何看待这一矛盾,就很值得深思。
名师能否打造,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但就促进教师成长的因素而言,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说,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对点燃教师内心的成长愿望作用很大。反之,对于有心成长的教师而言,借助外力助推的优势,的确能加快自身成长的步伐。不过,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各类培训机会,尤其是高端培训机会毕竟有限,如“国培”计划固然好,但落实到具体的县(市、区),名额就更少了。
尽管外部力量的培养机会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成长的大门就此关闭,因为教师自己可以培训自己,还可以借助内在力量完成向名师的转变。尤其是在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自培训变得更加“触手可及”。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刊发的《学会“重用”自己》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这篇文章中就提到,“被人重用”有局限,自己重用自己则“上不封顶”,越是善于自己重用自己,人生越出彩,这对教师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启发——组织没给自己培养机会时,我们不妨自己培养自己。
在当下的教育大环境中,教师追求各种名优教师称号,也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现实中,不少优秀教师就是在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和参评各类名优教师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教师而言,成为各类名优教师也是扩大自身教育影响力的有效途径。需要明白的是,名优教师的头衔仅仅是一种称号,教师的成长没有期限和止境。
我们的教育既需要百灵鸟,也需要老母鸡。也许很多老师没有机会成为百灵鸟,但依然可以成为优秀的老母鸡。正是因为当下名师评选存在一定不足,于是有人提出不做“名师”做“明师”,即明明白白当老师,教学生明白事理。当然,名师也可以成为明师,明师的要求甚至会更高。人人可以在终身修炼中走向澄明之境。对于一个渴望快速成长的教师而言,当组织培养大门向你关闭时,请不要忘记,自己培养自己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教师)
光明日报:师立 则国兴 2014-09-10 |
程聚新:足球人才何处觅 2014-10-29 |
刘 柽:北京何必四处引进特级教师 2015-03-25 |
霍计武:“固本强基”促农村可持续发展 2015-08-06 |
按能打仗打胜仗要求阔步前行 2016-01-14 |
教师“职业倦怠”不只因为待遇 2016-02-26 |
多一份定力,少一点跟风 2016-03-28 |
政府治理要与 互联网共成长 2016-05-13 |
治理“有偿补课”须重责兜底 2016-07-01 |
治理“有偿补课”须重责兜底 2016-07-0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