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乡村学校不光是农村教育的载体,更有着厚重而现实的多元价值。它们既是义务教育阶段彰显“就近入学”原则的基础,也是文化心理意义上的乡愁安放之所。
每当看到别人写的“回到母校”类的文章,我就无比羡慕。我当然也有自己的母校,却再也回不到曾经的母校了。回不到母校,因为有的学校已经消失,有的学校已经“变身”,有的学校则搬到了其他地方。
前段时间,我回到农村的老家,专门造访我读了6年的小学。小学校址原来位于村部的南侧,我上学时,全校有三四百名学生,一个年级就有两个班,每个班级有三四十个学生。现在,后面一排校舍还在,围墙已经拆除,院里堆满了砂石,据说已经卖给一位外来的村民,想搞什么经营了。
它曾经是全村很长时间里唯一的一所学校,现在校园已经面目全非。我们全村的父老乡亲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坐在自家的炕头上,走在田间小路上,在大树底下乘凉时,就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了。
再来说说我的另一所母校——我读了3年的初中,现在它也已经变身,校园里没有初中生了,变成了附近五六个村的适龄儿童共用的小学。家里远的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路。不过,像我们当年那样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场景是看不到了,通常都是家长骑着电动车、三轮车接送孩子上下学,还有几家合伙雇微型面包车接孩子上下学的。
我的高中现在成了一所初中,打听一下才知道,高中师生都集中搬到了县城。
我虽然找到了这三所学校,却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更不敢说“这就是我的母校”。毕竟,它们承载的功能都变了。
中国自古就有“子产不毁乡校”的说法。乡校既是古人的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事的场所。乡村学校不光是农村教育的载体,更有着厚重而现实的多元价值。它们既是义务教育阶段彰显“就近入学”原则的基础,也是文化心理意义上的乡愁安放之所。从某种意义上说,破坏了乡村学校及其所在的环境,就破坏了乡村的文化氛围。
村里人家门口的学校没了,他们只得舍近求远,绞尽脑汁地将孩子送到大老远的地方上学,因而心中颇有怨言。而某些城镇学校,由于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生源暴增,使得校舍、师资极其紧缺。办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呢?应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心的教育。在条件不成熟,特别是教育相当不公平的情况下,一刀切地撤并学校只能给家长和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还可能导致辍学率的上升。
撤并村级小学不能只算资源账,也要算社会账和民心账。村级学校就是维系乡村文化的根脉,断然斩之,如同浇灭乡村的希望。一个每天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的村庄,和一个只有鸡犬之声的村庄,注定不会有一样的未来。
余建斌:珍视我们内心的爱因斯坦 2014-05-12 |
曹旭刚:若批评不自由,则大学无魂魄 2014-09-10 |
王 可:要让校友热爱母校,请先善待学生 2015-07-02 |
王子墨:心中有耻 用权方严 2015-10-19 |
“民国神话”,真的有那么“神”吗 2016-03-04 |
让每个人的求职机会都平等 2016-03-22 |
何谓一流大学 2016-03-25 |
“襄阳”,终于找回来的名字 2016-04-22 |
等待入列 2016-05-05 |
追求考研率的大学与毛坦厂中学没多少区别 2016-06-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