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学校不应是强者的战场和弱者的噩梦
娄雨
//www.workercn.cn2016-12-15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让孩子“自己解决”,结果往往是应该保护弱者的时候大人失职,受到伤害的孩子受到忽略,而加害者在“自己解决”的保护伞下有恃无恐。

  ------------------------------------------------

  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暴力”,受害者遭受的往往是物理性的暴力伤害。家长和教师看得到的冲突往往是显性的,而现实中校园欺凌的危害往往发生在隐秘之处。挑逗、嘲笑、起哄、社会排斥、推搡、言语攻击、传谣,故意弄坏或藏起别人的东西,发布通知或发放物品时故意遗漏某人……这些都是典型的欺凌。受害者的隐忍和沉默,因为受威胁不敢告诉教师和家长,是受欺凌的普遍特征。之所以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欺凌”或“霸凌”,正是因为“冲突”“暴力”已不足以涵盖现在出现的各种问题。

  读到《不是所有的校园冲突都是欺凌》(《中国青年报》12月14日),作者认为,大部分校园冲突事件是孩子们在交往中解决问题的学习场景。除非严重的校园暴力,家长和教师应该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并学习成长的空间。作者看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把问题划分为“一般冲突”和“校园暴力”,以及鼓励“男人的解决办法”,无益于解决这类问题。

  “男人之间的解决办法”,其本质是一种强者逻辑。很多武术班的教练都提到,有不少小孩是因为受了欺负而被家长送来的。按照大人的想法,你自己变强,比别人更强壮有力,自然就没人欺负你了。这种桥段在武侠小说和日本动漫中屡见不鲜。然而,这样的方式实质是纵容强者,将受欺凌的原因归结为“你不够强”,其隐含的要求是你要能胜过别人,至少旗鼓相当,才能避免受欺负。

  然而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更不要说学校里还有一半是女孩,她们同样可能是欺凌的受害者,在这套逻辑之下,我们又如何教育和保护她们,以及如何教她们保护自己?

  或许确实有一些“不打不相识”而最终和解、归于友谊的案例,但如果教育的整体氛围是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甚至认为“男孩子一次架都没打过不是好事”,这不是教育应有的氛围。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迥异,性格禀赋与体格强弱也各不相同。鼓励孩子“自己解决”,结果往往是应该保护弱者的时候大人失职,受到伤害的孩子受到忽略,而加害者在“自己解决”的保护伞下有恃无恐。最终,学校变成强者的战场和弱者的噩梦。

  在热播美剧《权力的游戏》第一季中,守夜人少年新兵山姆不善武力,在训练场上处处受欺。最终解决问题的是“男人的方式”吗?非也,他的同伴帮助他通过测试,让山姆发挥特长成为协助学士的事务官,并逐渐成长为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员。在这样一部阳刚、热血的作品里,在全都是“汉子”的守夜人部队中,作者也没有一味宣扬雄性、武力的逻辑。这一情节体现出来的关怀体谅、知人善任和兄弟情谊十分感人。这种对人性丰富性的体察和关照,或许也是该剧超越大部分武侠小说和日本动漫的原因之一。

  直到现在,我们对校园欺凌的关注还是太少,也太晚了。过去在校园中,一直把欺凌视为“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这也是导致校园欺凌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今年,我国终于出台《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反欺凌需要复杂的长期努力,需要各方面的积极探索。应对和解决欺凌的办法或有许多种,但是让学生用“男人的方式”自己解决,肯定不是其中一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