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连日来,“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持续引发社会关注,该校校长杨刚日前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坦言,“发生这样的事情,作为校长我深深自责,也表示深深歉意。我们处理这件事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孩子,当时不发声也是为了保护孩子。”(相关报道见A5版)
除了道歉和释疑,杨校长还提出了一个颇为中肯且可凝聚共识的观点:教育的问题不能用社会评判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就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解决,不能按照成人的手段,把孩子的问题推到社会的风口浪尖。这个观点道清了解决孩子问题的一个方向,显得务实而又符合教育逻辑。
即以此次事件为例,涉事的三名孩子平时绝无深仇大恨,相反关系较为正常,用他们班主任的话,三个都是好孩子,是正常的同学关系,平时没有异常的情况。基于此,扔垃圾筐更像是恶作剧,是一种发生在孩童之间的玩笑。对这种玩笑不可不闻不问,但也不必上纲上线,而应当通过善意的批评教育进行纠正规范。
一起本来可以在校园内部消化,甚至可以由涉事学生自行化解的纠纷,却因一篇火气冲天的网络文章而掀起巨浪波涛。在不理性的网络声音裹挟下,该事件的靶心偏离了,焦点模糊了,在一些环节上甚至是非也被混淆了。
我们常说,保护未成年人,必须坚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具体到此事,真正保护当事人,不是把他推向舆论场示众,不是要让他成为公共事件的“主角”。如果说被扔垃圾筐对孩子心灵造成了伤害,那么把他扔向汹涌澎湃的舆论口水中,已经对他造成了二次伤害,这甚至是比第一次伤害更深的伤害。
扔筐事件并非死结,用善意和诚意足以解开。如果失去耐心,用对抗代替对话,从大闹走向闹大,结果只有一个,活结变成死结,谁都不是赢家,而涉事孩子将沦为最大的受害者。十岁左右的孩子处于童真阶段,一般不记仇,心无芥蒂,与同学产生矛盾,经过循循善诱,便可重归于好。如果家长更有耐心,老师有效引导,同学情不仅不会被撕裂,还可能增进友谊,怕就怕抱着敌视心态处理问题。
现在,随着事实真相逐渐公开,事件正朝着缓和矛盾、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但事件引发的总结、反思远未结束。最直接的一个教训是,成年人不要轻易强势进入未成年人的世界,舆论更不要简单粗暴地施压未成年人的世界。真相未明,偏听偏信,抱着“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心态炒作,一些网友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挥棒子、扔石头、吐口水,这些都是严重不负责任的做法。网上甚至有这样一种怪论:孩子如果受欺负了,就应该鼓励孩子以更激烈的方式打回去,如果孩子吃亏了,家长有权利对对方大打出手。这样的论调严重背离了法治思维,也失去了基本的道德约束,必须坚决摈弃之。
当然,中关村二小处理该事时并非没有瑕疵。诚如杨校长所称,学校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要把学校的保障机制做得更到位,为孩子提供更安全健康的环境。如果应对更及时,抚慰更给力,沟通更畅达,确实可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更有利于保护孩子。
“我们以后还是朋友,好吗?希望你早日回来上学!”这是涉事学生写给明明(受害者)的一句话,呼唤明明回校上课也是全班学生的心声。但愿明明早日重返校园,更期待类似的事情再也不要发生。最大程度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让校园成为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家长、学校和社会对此都负有重大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