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07篇中国论文涉嫌造假被国际期刊撤稿事件持续发酵,学术界、教育界多方位、深层次的检省外,社会谈及中性的论文似乎也带了一点点贬义,大抵是对论文生产的轻视或不屑。
日前报载武大教授、中科院院士龚健雅的“收徒观”:单独选拔博士生,不培养只会考试写论文的学生。因为解决实际问题比只会考试重要,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推向市场应用比只会写论文重要。
单看记者的报道,龚院士的观点中关键之处在于两个“只会”,即“只会”考试和“只会”写论文。只会考试的人我见过,高分低能者是也。只会写论文呢,就难说了。先要看他的论文有无价值。没有价值的论文不在话下;有真货色的论文呢?论文是发布研究成果的载体,论文有价值,庶几表明其研究成果也差不到哪儿去。“只会”写这样论文的人,亦算人才难得啊。
这推论有点抬杠的意思。我不过想说,有价值的论文其实也是稀缺产品。当然,我也理解龚院士的想法,在现实语境下,即便是学术宝塔尖上的学人,解决实际问题或“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推向市场应用”也比生产论文要紧得多。
回到普泛的论文生产。这要分几种情况。一般而言,以学术为志业者,发表(有价值的)论文本身即为其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文科类和基础理论研究者。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成果最终还得写成论文发布。费孝通先生的学术地位最初还是由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奠定。更不用说论文乃是诺贝尔奖(除文学奖及和平奖等)评选的重要依据。因为说到底,研究工作与论文生产实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专门的学术从业者外,也有各行司职实际工作的人在生产论文。当然,此类“论文”可能非严格意义上的,缺少原创不说,格式也不够规范,大多类似工作总结,但它也并非完全无益。当医生看好病、设计师完成好方案、记者写好报道、导演排出好戏之余,这样的论文让他去写就是,反正衡量他们工作好赖、业务高下最终得看其是否能看好病、完成好设计、写出好稿、排出好戏。
一切变化起因于体制的病态。当考核方式趋于简单化、表面化,论文在职务(称)晋升中的权重剧增到不像话的地步时,学术研究的好传统开始坍塌,论文的生产即发生异化。核心刊物上发文章可明码标价,论文评审专家也能买通或干脆做假。有真货色的论文不是那么好写的,于是抄袭成风,靠寻章摘句凑成的水货“论文”充斥出版物。
其实在撤稿事件发生前,国家一些非学术行业的职称评定便取消了提交论文和外语考试。不过我担心的倒是另一个极端情形:职场中的人们从此不再琢磨什么论文,也不再多看一眼外语。人人都实际到这个分上,是不是也有些不妙呢?
吴龙贵:管住舌尖腐败也是保护公务员 2014-01-28 |
寇江泽:有了硬杠杠,关键看执行 2014-02-26 |
民生视点:一个监督公车的老人之窘 2014-04-04 |
李思辉:用改革来矫正代发论文歪风 2014-04-18 |
相对论 2015-05-26 |
江 雪:诉讼式质疑是改进制度的一剂良方 2015-10-20 |
安传香:健康中国,风雨兼程 2015-10-30 |
带病提拔,有病的不仅是被提拔者 2016-02-18 |
一个监督公车的老人之窘 2014-04-04 |
一个监督公车的老人之窘 2014-04-0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