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大学不能偏离国家教育方向
华智超
//www.workercn.cn2018-01-31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标”。

  高等教育出台国标,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大学”这个问题。继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后,我国又发布高等教育领域的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立足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具有重要作用。

  《国标》把人才培养放在了高等教育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这里所说的“人才”,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这就是说,高等教育对人的培养,必须立足明晰的价值立场,杜绝价值混乱。

  长期以来,很多人理解的大学是“兼容并包”的场所,但需要切记,大学首先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的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任。大学当然可以有充分的教育自主权,提倡自由、宽松,学术争鸣,精神空气活跃,但首先不能偏离国家教育方向,不能偏离“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基本命题。

  《国标》并非是要让所有高校教育都整齐划一,而是既有“规矩”又有“空间”。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样化,因此《国标》设定了最基本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之上,还鼓励高校特色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保底不封顶”。《国标》既能倒逼暂时还不合格的高校达到《国标》基本要求,还能让已经合格的高校跳起来,领跑世界、达到一流水平。

  一系列针对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出台,大学重担在肩,使命重大。中国的大学,立足中国大地,如果不能根植中国的文化,回应中国社会,针对中国发展的需要而培养人才,那么大学可能就是生产伪学术的地方,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工厂。国家标准,为大学教育指明航向,这也是大学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迈入了新征程。在这个过程中推出《国标》,不仅能够助力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还能为世界贡献中国标准和中国智慧。当然,《国标》的落实见地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