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的学生爆料说,他们学校的学生,在个人所得税App上进行查询时,发现有在职工作,有工资记录,“事实上,我们从未接触过这家公司,我们的个人信息,是不是成为了偷税漏税的工具?学生信息究竟是怎么泄露的呢?”根据学生提供的截图,华商报记者看到,他们供职的是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其中的工资薪金显示为4500元。(4月19日 《华商报》)
一百多名西安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明明没就业,也没有兼职,但他们的就业信息却出现在了北京一家公司的员工工资名单上。是北京这家公司在做支持高等教育的慈善,隔空为西安的大学生发工资吗?当然不是。有人推测,最大的可能是——公司为逃税漏税所设置的虚假员工。
自2019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研发了个税APP,屡屡有莫名其妙“被就业”的事例爆料出来。偷税漏税的嫌疑最大,不过,如果把这些事件全部归为公司偷税漏税,恐怕也未必公允,毕竟还有另外一些可能,比如公司聘请了临时工,给他们发了工资,但工资报表上却无法呈现。因此,他们只能虚拟一些员工,填补工资支出项。
是不是公司在偷税漏税?我们当然说不清,但税务部门应当仔细调查。一些企业用虚增“隐形员工”的办法,逃避企业所得税的高税率,这种偷税漏税是明显的违法行为。之前,税务部门无法高效率核实,现在呢?税务部门自己的APP,上面有“被就业”者的申诉请求,一眼就辨出那些企图逃税的企业。如果哪些企业、公司的申诉率较高,就应当被列为怀疑对象,进行重点调查。如此,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追查涉事企业。
大学生“被发工资”,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那就是——个人信息保护。想想看,北京的建筑公司,怎么拿到了西安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窃以为,北京公司套用大学生信息,不可能是他们自己捣鬼,这起事件的背后,很有可能是一个信息盗窃、贩卖的团伙在运作。
事实上,较之于偷税漏税,公民个人信息泄露、贩卖的危害性,更值得大家关注。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网络化时代,公民信息的保护更显得重要。从这个角度看,该事件不仅需要税务部门介入,也需要公安部门从涉事公司顺藤摸瓜,揪出背后泄露、非法收集、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
大学生“被发工资”,这可不是小事,它既关系到企业偷税漏税的问题,也涉及到了公民信息泄露、盗用、贩卖等违法行为。所以,希望相关部门积极介入调查,查清事件来龙去脉,深究其中是否涉及违法犯罪,莫以恶小而不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