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科教

破解“择校难” 关键在找准路径

周志宏
2020-05-22 14:31:15  来源:东方网

  2020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建自治区主委钱学明受访时称,“学校的教育质量明显有差距,面对择校问题,老百姓都很焦虑,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不是小事。”(中新网5月20日)

  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这确实不是小事情。“择校难”问题,事关万千家庭,事关社会稳定,事关民族复兴伟业,已然成为近年来社会普遍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问题的焦点,直指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亟待破解。

  现实中,“择校难”问题的存在,确如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明所言,已经不是一年两年,老百姓的焦虑程度也已经难以用简单的言语来形容。据报道,早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钱学明委员就曾针对“择校难”问题提交了《试行教师“工资帽”和校长“段位制”》的提案。他表示,当前教育不均衡带来的社会不公依旧让民众“头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义务教育不均衡现象,不仅表现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还表现在城区之间、学校之间。尤其是同一个城市之内,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巨大差别。按照“单校划片”的做法,各地多有出现“择校难”现象。

  早些年,办义务教育,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教育,开始创办示范性学校等,期望以打造部分优质学校的方式“以点带面”,但“现实很骨感”,事实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当优秀教师、优秀校长过于集中在少数学校,好的学校越发展越好,弱的则愈弱”。

  据了解,教育部自2017年起在副省级以上城市推行“多校划片”做法,力图化解“学区房”问题。“多校划片”,简单而言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个学校,而学生最终入读哪个小学初中,则用“电脑派位”的方式进行分配。这种方式看似体现了社会公平,但却会让部分原本可以就近上学的学生被迫“多跑了路”,甚至“舍近求远”。

  从本质上讲,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出现“择校难”问题的根源。优秀的教师没有充实到薄弱学校去,优秀的校长没有用在薄弱学校的管理提升上。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转而对学生采取“多校划片”抽签方式择校,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入学公平则是教育链条起点上的公平。要在2020年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国家目标,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抓住关键、找准路径。

  有专家坦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破解“择校难”问题,其基本路径应该是让优秀教师资源均衡分布到各个学校;对校长而言,好学校相对管理难度小,而较差的学校管理难度相对比较大,应该让优秀校长在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的过程中体现价值,而不是在条件优越的好学校“做官”,以被迫学生“择校”。

  在均衡配置优秀教师资源方面,不妨将教师工资总额与学校招收学生数量直接挂钩,促使学校只能搭配使用高、中、低不同工资水平的教师。优秀教师要想得到高工资,只能选择到具有高工资岗位的学校任教,让其在不同学校均衡化分布。而在均衡配置校长资源上,则可尝试让校长的工资与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学校排名进步直接挂钩。通过引导优秀校长到排名靠后的薄弱学校任职,提升其管理水平,促进不同学校之间均衡化发展。

  破解“择校难”问题,关键在找准路径。同时,需要更多象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明一样的有识之士,需要顶层设计更多有效的改革举措,当务之急需要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明显差距,正确理解和切实化解老百姓面对择校问题的焦虑心情;尤其是,各地教育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过去办好“示范性学校”的理念,更多的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引导优秀教师和校长资源均衡分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从根本上破解“择校难”问题。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 中工时评:努力破解“农民工老龄化”带来的建筑业用工荒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持续走高,已升至40.8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与之相对的是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

  • 中工时评:应对“招而不聘”的用工寒冬需做好“两个准备”

    “招而不聘”纸面上招工、“休眠式”生产熬冬、保守性储员、普遍降薪、裁员减负……据最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报道:记者在粤、闽、辽、豫、湘等多地调研发现,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各国失业率飙升,我国经济虽然已率先复苏,但由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多地企业仍面临生产困境,用工意愿和规模下降,求职难度加大。

  • 中工时评:签约何须仪式!

    这两天,《半月谈》的一篇题为《一个项目签3遍,复工复产像表演?》的批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