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居北京”微信公众号20日消息,近期,北京市住建委执法部门联合东城住建委等10个区住建房管执法部门开展房地产市场检查,线上线下两手抓,严查发布委托手续不全、虚假宣传“不限购”、炒作“学区房”,以及违法群租、违规租赁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21家房地产经纪机构被查处。(5月21日中新经纬)
今年5月初,记者向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某龙头中介机构经纪人李吉咨询了丰汇园一套总价1020万元、39平方米的一室一厅(单价26.09万元/平方米)。对方表示,自4月30日西城区将实行多校划片入学政策发布后,每天的咨询和带看数量大大增加。正好赶上“五一”小长假,这几天宏庙小学对口的房子,每天成交量基本在8~10套。可见,北京实行多校划片入学政策,再次逼疯了“学区房”,而房产中介,借机大肆炒作。如此语境下,北京严禁炒作“学区房”,21家房产中介被查,显然是在给“学区房”降温。
大城市中小学校,学位非常紧张,设置一些入学门槛,如将房屋产权作为入学资格条件,也是无奈之举。然而,设置入学门槛,不能违背学校划片、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有的家长通过“拼房择校”,导致“天价学区房”频现,显然有违初衷。比如,此前据媒体报道,北京一个10平米“过道学区房”,叫价150万,根本不能住,只为给孩子上学买个进门证。特别是,北京西城上千万的学区房,每天成交10套;其中一处39平方米的房子,成交价超过30万元/平方米。重点是,这只是一个阴暗的地下室。学区房如此任性,谁是幕后推手?
众所周知,教育部门禁止“跨区择校”,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无序跨片流动,确保免试就近入学。然而,对于这项维护教育公平的善政,家长们并不领情——如果户口及住房不在名校学区内,孩子就失去了上名校的机会。于是,他们便采取“拼房择校”等非常手段,疯狂砸钱抢学区房,“挤”进名校学区内,为孩子在名校“占坑”。特别是,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受利益驱使,在房地产广告中进行虚假宣传,热炒学区房,加剧了“拼房择校”乱象。
学区房如此疯狂,显然值得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思。国家工商总局曾发布《房地产广告发布规定》,其中提出,房地产广告中不得含有广告主能够为入住者办理户口、就业、升学等事项的承诺。同时,北京也曾公布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不符合实际居住条件的过道房、车库房以及空挂户等情况,均不能作为入学资格条件。问题是,这些遏制学区房的规定,均变成了“聋子的耳朵”。这次北京严查炒作“学区房”,是否持续有效,还要打个问号。
“拼房择校”的问题,尽管公众广为诟病。但是,仅把这个问题,归罪于“学区房”,显然有失偏颇;而仅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规范”学区房”的层面,也是不现实的。禁止“跨区择校”,不仅是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应该从维护义务教育根本理念的角度出发。因为依照现有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普惠的、非选择性、非淘汰性的教育阶段,也是政府必须提供的一个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若想彻底打破“拼房择校”利益格局,必须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