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自5月4日起,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陆续在酒店、社区、地铁、博物馆、学校、教堂等各种场地公益演出22场。5月10日,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和斯洛伐克小交响乐团的艺术家将精挑细选的莫扎特音乐送到了北京妇产医院,为准妈妈们献上一份独特的礼物。(人民日报5月12日消息)
近年来,国家大剧院一方面把国内外知名的音乐大师及乐团“请进来”,另一方面,又让古典音乐“走出去”,用艺术反哺大众,将“节日”的概念延伸至城市的每个角落。
利用音乐节的平台,普及推广高雅艺术,陶冶市民心灵,为市民生活带来文化享受,这种放下身段贴近市民的做法,不仅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具有推广价值,尤其是在上海这个和国际接轨、市民众多的文化大都市,继定期举办文化广场草坪音乐会、辰山植物园草地音乐会、世纪公园音乐会等大型公益性音乐会,以及地铁车站、商场中的音乐表演活动,不妨也学学国家大剧院的做法,引导殿堂艺术的音乐艺术活动,能够从剧院中走出来,更多走进公共空间,深入社会民间,与市民产生艺术融合,让普通市民在城市公共空间、抑或家门口享受消费得起的高雅音乐会。
音乐节公益活动,能够极大程度推进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放大高雅音乐的作用。上海完全有条件和有必要,组织申城艺术院团及音乐人才,借助市民文化节,走进社区、学校、医院、地铁和和大型商场等人群集聚的地方和城市广阔的空间,深入到沪上白领集中的楼宇群、打工者汇集的工业园区、创意人才众多的创意园区,举行涵盖弦乐、管乐、打击乐、钢琴、声乐等领域的音乐演奏,向城市民众普及音乐知识,提高市民对音乐兴趣,让城市纹理的各个层面,都充满着音乐的细胞,荡漾着音乐的精彩。
不满足申城已在标志性剧院定期举办公益性音乐会的现状,组织申城艺术院团走出“高楼深院”、走进城市各个层面,演奏公益性音乐会,是创建一流领先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手笔,也是上海这座城市应有的文化气度。在迈向国际文化中心建设的进程中,期待上海文艺院团能大胆尝试,不拘一格,破除音乐会只在剧院举办、或一味售票的纯“商业化”做法,从高高的殿堂上走下来,努力发挥沪上艺术院团和音乐人才众多的优势,同时可以引入社会力量支持,让经典的音乐会更加亲民惠民,放下身段,贴近普罗大众生活,走出一条让广大市民百姓皆可便利享受,真正体现市民文化权益品质品位的崭新路径,创造申城百姓身边常态化的音乐之美,来跃动整个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