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袁跃兴:网络写作与传统文学共生共存
//www.workercn.cn2014-07-25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7月3日的中国新闻网报道:7月2日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华语文学网上线。王安忆、叶辛、赵丽宏、孙甘露、金宇澄等上海作家,以及余华、苏童、格非、马原、阎连科等知名作家向华语文学网授权了自己的作品,一些内地知名文学杂志以及香港、台湾和旅居、侨居海外的一些知名作家也予以授权。

  从这些知名作家纷纷授权文学网站刊登和转载自己的作品来看,说明这些作家已经看到了网络的传播和影响作用,感受到网络和传统文学、传统写作的日益密切的联系,需要处理好文学和网络、文学写作和网络写作的关系。这正像“触网”较多的作家陈村所说,华语文学网的上线对于当下文学网站是种补充,“商业网站要卖钱,按字数算,又臭又长就成了最受欢迎的。谈论网络文学‘注水’,这是原因之一。诗歌、散文、杂文这样的体裁很难在网上看到。有这样一个网站,让传统作家的优秀作品集体上网,是好事”。由此,“传统文学的网络化生存”,自然便成为这些作家讨论的文学与文化话题。

  上海作家金宇澄的《繁花》可说是2013年最风光的一部小说,销量惊人,并横扫各地华语文学奖。这位50多岁的文学杂志编辑起初是匿名在“弄堂网”上进行网络写作的,是少数进入网络写作的“50后”。在华语文学网,读者可以看到金宇澄授权的《繁花》的网络初稿。这位作家说:正是因为网络写作,才使每天忙于看稿的他写完了这部长篇,“读者的阅读、参与热情,赋予我一种责任感和超常的写作状态,他们的意见也直接影响了人物的命运”。写《繁花》的过程是传统作家写作草稿状态的公开化,是一种有热度的写作,“每天有人评论就让写作者形成‘为读者上菜’的心理”。这种网络互动写作,使作家早一步面对读者,在写作中始终存有为读者着想的心理。

  对于网络写作,余华说他非常愿意尝试金宇澄式的网络写作,他写作的《第七天》,就是受到了网络的影响,不仅许多素材来自网络,一些句子如“你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相信”也被读者指为典型的网络用语。余华说自己会到一些知名售书网站去看读者的评论,发现读者无论说好说坏都很有见地,甚至能指出责任编辑都没发现的漏洞,“在西方也有作家边写边与读者交流的例子,如果没有读者互动,那么传统写作和网络写作的区别就仅剩写完书稿是传给编辑还是发到网上了”。

  我们不能否认网络写作、网络文学商业化模式,但网络写作、网络文学直接面对读者、面对市场的创作方式,还有一些网络文学因为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成为引发讨论的社会话题,这些文学特征不也是我们现在的主流文学、传统文学和写作所需要的吗?在网络文学中,有“得网民者得天下”之说,重视的是读者的主体地位。笔者由此想,我们的主流文学和传统文学、写作,难道不能去“抢夺”网络文学的读者,在传统的主流文学的领域中“得网民者得天下”吗?然而,我们的主流文学和传统文学写作,缺失的恰恰是网络文学的这种优势力量。其实,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文学的自觉,在看到主流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现存困境的同时,认识到网络文学、写作的影响力和发展力,看到网络文学写作的优势和力量,通过学习、借鉴转化为自身的优势和力量,为传统写作、为传统文学的形式和文学创造力注入鲜活、生动的品质。

  在文学观念和文学表现方面,主流文学、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写作,的确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在需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直接面对现实生活、引发社会话题的讨论、关注当代性等方面,它们却应该是一致的。没有这些文学特征,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文学,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