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8月11日,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公布后,川籍诗人周啸天的“打油诗”再度引起极大争议。
稍显落寞的诗坛文坛,近年来翻起的几朵大浪花,无一不是与评奖有关。从跑奖买奖的丑闻,到网友眼中“不堪卒读”的作品,理应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高水平的“殿堂级”评奖活动,最终结果为何往往与读者的阅读体验相去甚远,为何不能遴选出让读者心服口服、以致“洛阳纸贵”的作品,的确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部分引起争议的作品,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阅读感受?从网络和媒体上汹涌而来的意见和评议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读者感到了金钱或权力的力量,有的看见了圈中的互捧臭脚和无底线鼓吹,还有的嗅到了空洞口号的味道,文学本身带来的震撼与愉悦却少之又少。
是作者与评委过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还是老百姓们已经不愿意读诗、也不会欣赏诗了?鲁迅文学奖名单公布当天,美国著名影星罗宾.威廉姆斯去世的消息也传来。他多年前主演过一部电影《死亡诗社》。这一天,他在影片中诵读过的经典诗歌与台词,在微博和微信圈中被一次次刷屏。“我们读诗、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时间一次次证明,真正打动心灵的作品,即使寥寥数语,即使物是人非,还是会长留心底。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诗歌仍然是心灵的一扇窗口。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等相比,它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却同样是人类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领悟。也许人们已经很少读诗,但诗歌在很多人心中还是占有一份不容亵渎的崇高位置,这也是读者们对“打油诗水准”的评选如此不买账的原因之所在。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可否认,对文学的评判标准是很难统一的,诗歌则更难。但遭遇如此大规模的意见反弹,各种讽刺挖苦扑面而来,必然有它的原因。国内的文学奖项评选,若想如诺贝尔奖一样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评委和组织者们理应认真参考民意,好好掂量一番当今文学类奖项的评选标准,是不是真正落脚于文学艺术本身,是不是真正具有公信力,是不是真正符合人们共同的时代观与价值观。毕竟,挂上了鲁迅、茅盾这些光辉的名字,它理应成为文学艺术领域的风向标和创作者前行的动力,而不是沦为八卦话题和网络段子里的笑柄。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这样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从何而来,绝非是空洞的口号与直白的排比所能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生活,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这同样应当是当代文学艺术领域中的评判标准。
让文学的归文学,诗歌的归诗歌。回归艺术的本源,还原文学的本质,不掺和杂质,不夹带其他,进一步明晰评判标准,去行政化、去功利化,把更多的投票权交给读者,交给人民。只有摆脱种种束缚,才能有更多的优秀创作不断涌现;听从内心的指引,才能激起心灵的回响与时代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