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要想真正影响别人、感染别人,往往不在于你以往的文化有多么深沉厚重,你的博物馆里的藏品有多少是价值连城,而在于你能否找到“手拉手”的机会,以怎样的方式实现“手拉手”
从篮球场上退役的姚明并未淡出。场景在转换,世界各地社交媒体成千上万的“姚粉们”却始终没有将视线从姚明的身影上移开。姚明走进非洲,与个头刚及他膝盖的非洲小象同步前行的照片在网上迅速走红。
世界级球星与美丽非洲的拥抱,大象、犀牛、非洲豹、荒原与丛林,这一连串图像的组合,造就了非同寻常的传播效应。这是对姚明非洲公益行的关注,也是对一个世界性话题的关注,更是对姚明身后的中国的关注。姚明用一部纪录片和一本新书告诉世界,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对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来说,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姚明的非洲公益行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在于其世界体坛明星的身份与世界性热门话题的结合所产生的共鸣效应。一些外国媒体更看重的,是中国社会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主流看法,这恰恰也是姚明非洲之行的最引人瞩目之处。姚明是非洲故事中的人物,也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他引发了外界对象牙走私、鱼翅消费等一些敏感问题的关注,但他同时也借这样的关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美国著名传播学专家彼得斯认为,交流并不在于相互趋同,而在于相互信任、相互关爱,因此“手拉手”要比消除隔阂更重要。在人际交往更为便捷的今天,要想真正影响别人、感染别人,往往不在于你以往的文化有多么深沉厚重,你的博物馆里有多少价值连城的藏品,而在于你能否找到“手拉手”的机会,以怎样的方式实现“手拉手”。
跨文化交流的“黄金法则”是,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微笑的原因可能会不同,但笑容承载的含义是相同的。姚明作为一个篮球运动员,能在中美两个文化差异巨大的国度间创造轰动一时的共鸣效应,对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手拉手”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多次提及姚明,他在2009年的上海之行中说:“我们两国有近200个友好城市,美中科学家在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发现领域进行合作,而我们两国人民都热爱篮球,姚明就是个例子。”
篮球是美国的国球。在这个100多年前由一位名叫奈史密斯的长老会牧师发明的传统“游戏”中,居然会出现一位身材高大、技艺过人的中国球员,这无疑是引发美国人共鸣的关键所在。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姚明的魅力在于,“他来自中国。中国人不仅会打篮球,而且打得和我们一样好!”
经济全球化史无前例地放大了文化共鸣的磁力场。对于热衷于完全相同的体育项目、电子游戏和电脑软件的现代人来说,篮球、足球、网络这些文化载体本身,也普遍具有了激发共鸣的功能。2002年,姚明在网上和球迷朋友聊天,900多万人同时在线,全美6大城市的服务器同时崩溃。在新泽西球场,漂亮的美国姑娘们在中场休息时打出了中文横幅:“姚明,我想和你结婚”……
共鸣不是为了消除或遮掩差异,而是为了加深相互理解。直到今天,美国一些电视台仍会借姚明来引发公众对中国的兴趣,他们调集记忆中所有与姚明有关的中国知识,用“明王朝”“中国长城”这样一些美国人熟知的中国词汇来讲述中国巨人的美国故事。
共鸣的魅力在于引人入胜,有共鸣,就会有对不同与差异的认识与理解。美国人看到的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姚明: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他与美国球员磨合得非常好,他很快就成为球队的核心人物。美国人看到的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姚明:他有着谦谦君子的东方风度,他用微笑回应那些冲着他做鬼脸的美国球员,他甚至连签个名都十分认真。姚明的温柔敦厚与美国球星的凶猛好斗形成鲜明对照,让NBA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东方的球场文明。
建立在共鸣基础上的交流还会深刻影响交流的质量与范围。美国学者萨默瓦和波特在《跨文化传播》一书中说,“跨文化交流是具有不同文化观念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中国故事,总是从激起共鸣开始的。对于一些全球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我们与外媒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观察角度,但这恰恰也是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引发共鸣的机会所在。
借助于被炒热的中国话题来讲述中国故事,需要有高超的传播技艺与创新能力,需要有把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世界去看的自信,更需要有把我们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讲给世界去听的勇气。从这个角度看,要让中国故事真正具有持久的感染力,就必须深入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寻找更多可以激发共鸣的载体和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