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薛 原:好苗子为何挖不来
//www.workercn.cn2014-11-1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推进专业体育系统的后备梯队培养向校园转移,近年来呼声渐高。对于足球、篮球等社会化程度极高的项目来说,更有“舍此别无他途”的认识。不过,最近听到一位职业俱乐部总经理感叹,现在不缺好苗子,但挖不来好苗子、留不住好苗子。上学和打球之间,人为的鸿沟依旧。

  这位总经理说,家长遇到上门游说的他们,恨不能躲得越远越好。为什么?因为大学联赛不允许在专业队注册过的球员参加。对那些有天赋的孩子来说,这意味着进了专业队,就不能再靠体育特长上大学。而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往往令家长望而却步,权衡下来,选择上大学自然更为现实和保险。

  另一方面,一些从外地找来的好苗子,又因为学籍等问题难以妥善解决,缺乏保障感,也无法安心打球。有人将这些问题归咎为教育系统对体育“不够重视”。实际上,这更像是体育和教育系统长久以来不相来往、彼此隔绝造成的“互斥”。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目前的体育和教育运行系统,都未能将体育的多元属性充分开掘,随着时代发展,积弊日渐暴露。而解决的办法,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打通与融合,彼此的“壁垒感”自然挥之不去。

  从以往情形看,学校拒绝专业队球员,是因为他们的成长路径和校园无关,只是将大学学历视为“镀金”。这种“特殊学生”代表学校参赛,非但难以和校园体育文化发生真正的化学反应,还让那些从学校体系中成长起来的运动员感到压力。

  而专业体育系统希望学校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给予更多支持,则是因为存在多年的体校已日渐凋零,招生的来源和出路都成问题。竞技体育成了无本之木,谈何可持续发展?

  如果双方都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待和解决问题,要求对方拿出优质资源,壁垒大概很难破除。这也从深层折射出各自体育观的局限。体育不仅是拿金牌,更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体育的价值,也无法以升学率简单评判。体育的属性与规律正随着时代发展越发清晰,打破部门藩篱去认识和尊重这些规律,解决的将不只是“好苗子挖不来”的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