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安轩平:文艺服务人民须破三大陋习
//www.workercn.cn2015-01-19来源: 安徽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为什么人的问题,从来而且永远是文艺创作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表现主体,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因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这些,理论上早已不是问题,但实践中不时出现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文艺产品大大丰富了,但称得上精品经典的似乎不多;人们在文化享受上确有很多选择,但实际选择时还是有些踌躇;一些影视剧在票房、收视率不断蹿高的同时引起吐槽声一片,有的还对簿公堂……问题的出现当然有多种原因,是客观与主观、历史与现实、内因与外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任何原因都掩盖不了一些文艺作品脱离了人民、远离了生活、偏离了文艺特性这一根本原因。因此,文艺服务人民,必须破除功利之心、浮躁之气和因袭之风三大陋习。

  人民是文艺的唯一源泉 文艺服务人民必须摒弃功利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确,人民和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引自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作品,莫不是对其所处时代、所在地域人们生产生活、实践创造、思想情感的艺术化记录、总结、提炼和升华。可以这么说,人民和人民的生活已经为文艺创作活动提供了高质量的“脚本”和“蓝本”,作家艺术家进行的是“二度创作”。这绝不是否认文艺创作是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化、创造性精神劳动,但这种劳动又绝不是“闭门造车”,不是简单的“我手写我心”。咀嚼一己之悲欢,为赋新词强说愁,引不起人民的共鸣,得不到人民的认同,因而不具备传播的价值,圈子里热闹热闹之后就湮无声息。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近年来很多“心灵鸡汤”式作品曾经畅销一时而迅速归于沉寂,就不难理解文艺创作生产中存在的某些“泡沫”现象,就不难理解“坐家”、写手不少而真正的作家、高手不多。

  文艺服务人民就必须扎根人民,扎根人民才能表现人民。只有忠实而艺术地表现人民的奋斗和创造,抒发人民的情感和情怀,让人民从中欣赏到美的“自己”、欣赏到“自己”美的行动和美的创造,在欣赏中得到生活的教益、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滋润和思想的启迪,作品才能为人民所喜爱,才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些人投身文艺是“为人民币服务”,比如:有的以取笑残疾人取乐,靠卖弄小狡黠逗笑;有的“一角”“一夜”“一脱”成名,不是献身文艺,而是“献身”于观众的眼球;有的唯票房、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马首是瞻”,调侃崇高而宣扬低俗下作,贬斥奉献而宣扬拜金拜物,讥讽诚实而宣扬油滑奸诈,放弃思考而宣扬娱乐至死……人民不满意,界内颇多批评。

  文艺只有选择了人民,才能为人民所选择。若熏染了铜臭气,则肯定不能弘扬正气,只会散发俗气、痞气和匪气,注定被人民唾弃。

  生活是文艺工作者的必修功课 文艺服务人民必须克服浮躁之气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着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因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都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这段重要论述除了字面表达的意思,还蕴含着一层更加重要的涵义:文艺工作者应该而且必须真正地深入生活。

  “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先是它敏感地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引自鲁迅《书信集·致徐懋庸》)。文学艺术既不可能远离生活,也不能简单地复制和照搬生活。与社会相比,个人的天地是狭窄的;与人民相比,个人的情感是狭隘的。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现实生活,才能获取鲜活素材,浸润真挚情感,激发创作灵感。深入生活尤其要讲究身心合一,身到心到,身入心入,身在心在,丰富生活积累,开拓美的发现,冷暖着人民的冷暖,忧乐着人民的忧乐,爱憎着人民的爱憎,以与人民共同的生活体验获得与人民相通相融的思想情感,才能奉献精品力作,引导和激励人民进行新的实践和奋斗,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那些蜻蜓点水式的体验、浮光掠影式的采风、走马观花式的观察,最多都只能获得支离破碎的一鳞半爪、细枝末节,别说高于生活并讴歌生活,忠实表现生活都“捉襟见肘”,拿出来的东西与现实生活形似而神不似。

  毋庸讳言,近年来文艺圈里有一股浮躁之气,不仅潜滋暗长,而且有时甚嚣尘上。一些人本来就阅历不多、积累匮乏,却不想深入生活,其“创作”成果内容浅薄、思想贫瘠。心浮气躁出不了精品,闭门造车出不了力作,高雅的文艺殿堂有时成了喧闹的娱乐场,插科打诨当幽默,庸俗低俗当通俗,感官刺激当快乐,等等。虽然人民需要也愿意娱乐,虽然文艺有娱乐的成分和功能,但人民不需要低级趣味的娱乐,而且人民在娱乐之外还要思考、在娱乐之后还要创造,因而娱乐不可能是文艺的主流和全部。

  文艺工作者只有关注了生活,才会为人民所关注。若不通地气,则肯定没有人气和灵气,还可能弥漫“仙气”和“妖气”,注定被人民抛弃。

  创新是文艺创作的不二追求 文艺服务人民必须根治因袭之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作为“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作品就不能简单地复制和粘贴生活,不应该机械地重复前人和别人。作为“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工作者就要把创作作为中心任务,把作品作为立身之本,尤其是要把创新作为终身不懈的追求,倾注感情,迸发激情,挥洒才情,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文学艺术是最需要创新的,也是最能够创新的。创新是文艺的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的最大理由、最硬道理之所在。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每个民族都有属于那个民族的文学艺术。人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在不断创造历史。生活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生活总是在变化、发展和进步中。不是人民和人民的生活中缺少美,恰恰是缺少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与人民同忧同乐,与时代同行同进,在丰富生活积累中增加艺术的积累,在讴歌人民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内容形式的丰富、题材体裁的开拓、风格流派的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任何因循守旧、止步不前、亦步亦趋,都与文学艺术创新的特性格格不入。

  近年来,文艺圈里时不时刮起因袭之风。一些人没有创新创造的追求,却很有抄袭模仿的喜好,大凡有好创意、好作品面世,立马就有“克隆”之事和“山寨”之作,受国外作品“启发”的则以“中国版×××”自诩。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既省心省力又得名得利。还有“穿越”“戏说”之类,推出了一些时空错乱、情节混搭无厘头的“快消品”和混淆美丑、颠倒是非毁“三观”的恶俗之作。流风所至,小学生也写出《历史乱套了》的奇文。如果说《历史乱套了》是对穿越、戏说的一种反讽,那么,最近琼瑶阿姨在一审中胜诉就是针对抄袭模仿之风的一记响亮法槌。

  人民永远不会放弃文学艺术,但必定抛弃和唾弃那些毫无创意、了无新意的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选择创新的道路,虽然免不了“风里来,雨里去”的艰苦、“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孤独、“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寂寞,但与人民喜爱、人民欢迎相比,一切都是痛并快乐着。经受这些磨练,真的应该,真的太值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