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李天扬: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文明的源头
李天扬
//www.workercn.cn2015-02-27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每逢长假,很多人在纠结要不要出门旅行。我是毫不犹豫选择走的。今年春节,我去了一个好地方——水源头村。

  水源头村,位于广西兴安县白石乡,因湘江源头在此而得名。此村村民是唐代名将秦叔宝后裔,故又称“秦家大院”。唐末天祐年间,始祖秦德裕避战乱,由山东移居而来,至今已有四十余代。村庄群山环抱,风光秀美,有明清古民居26栋30座,现存最早的,建于明洪武十八年。这个迷人的村子,以及深山里的湘江源,即使在春节里,也极少有人光顾。这两处,我们雇的当地司机,不要说没来过,连听也没听说过。

  不远千里去探访一个村落,不仅因为这里人少,而是出于自己对古村落、古建筑的兴趣。20多年来,我到过的古村落,应该有几十个了吧,其中,有现在已名满天下的,也有至今仍籍籍无名的。我也曾目睹好几个古村落的变迁。大抵上,古村落的命运似乎只有两个方向,要么无人问津旧屋倾圮日渐破败,要么有人开发拥挤不堪俗不可耐。两种结果都不好。但两害相权取其轻,有人肯花钱来开发旅游,总比眼睁睁看着老屋一间间倒掉强得多。毕竟,古村落和古民居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那么,就没有第三条路了吗?且听我来说说水源头村的见闻。

  进村的第一印象是,房子虽旧,还算齐整,全无破败之相,这就十分难得。每一位村民,对我们几个不速之客,都笑脸相迎、有问必答,颇具古风。村里贴满大红对联,原以为,是过年贴的春联,细一看,有不少是嫁娶寿诞时贴的喜联。如那栋全村最古老的民居,贴的是“招亲成佳偶,入赘结良缘”,原来,主人是招女婿呢,有意思吧?转到另一家厅堂,正遇两男子爬上梯子将一副长联贴上柱子,仔细一看,原来这家孙子满月,他们正用添丁联覆盖此前的婚庆联,联语生动古雅,笔迹端正苍劲。喜联墨迹未干,我们见到了撰并书此联的“高手”。意外的是,这位六十八岁的长者,只有小学文化,而且是个屠夫,刚刚主持宰杀了一头肥猪。放下屠刀,濡墨运笔,如此高人,大概只有山乡才有吧?更令人意外并欣喜的是,由政府出资,正将一栋明末古宅落架翻修,并将逐栋实施。当地政府有这样的眼光和举动,殊为难得。

  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保护古镇、古村、古民居还有赖于阮仪三、陈志华等先生大声疾呼的话,那么今天,老房子是宝贝已成为常识;如果说,在二三十年前,我们因为缺乏资金只能眼睁睁看着老房子倒掉,那么今天,越来越富裕的各级政府有义务去做好古村落、古民居的调查、测绘、维修工作。

  既保护好古村落的基本格局和古建筑,又不把原住民迁走,让村民们留在本乡本土,在几百年的老房子里过上越来越舒适、越来越现代化的生活。这,应该是散落在华夏大地无数古村落的最好归宿了吧?

  如何保护古村落,恐怕要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非营造空中阁楼。这个“新”,也必须基于“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关于乡村文明,文件里是这样描述的:“逐渐树立家庭和睦不拌嘴、孝敬老人不忤逆、崇尚科学不迷信、移风易俗不浪费等良好风尚”。除了“崇尚科学不迷信”,其余的,不是传统乡村文明一直在提倡的吗?从我前面简单的描述看,中国的乡土文化、乡土文明,自有其迷人之处。乡村文明之所以充满魅力,是因为在乡间,更多地保存着中华文明的血脉。

  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好水源头村这样的古村落,也正是保护我们文明的源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