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夙伟:300年古桥何以成“钉子桥”
//www.workercn.cn2015-03-11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绍兴当地论坛上,一组名为《浙江绍兴——清代古桥变“钉子桥”》的照片爆红,内容是镜湖新区的一座石桥,孤零零地伫立在河道中,背景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看上去,的确是一座“钉子桥”。(3月10日《钱江晚报》)
这座石桥说是桥,其实已经没有桥的功能,“该桥四周被河水围住,杂草、垃圾等物漂满四周”,早在2003年10月,太平桥就被公布为绍兴市文物保护点。也因此让这座桥总算保留了下来而不是被拆除,但如此“钉子桥”的不堪,与拆除也没有多少区别。
当然,现在有关方面已经决定“迁址保护”,太平桥将被搬迁到离原址约1.6公里的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将来,在湿地公园内,这座桥还能继续供大家观赏,也能继续体现它的文物价值。”然而,文物不仅仅是单独的物件,其与周围的环境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已经成为一体,与周围的环境是一个整体,而古桥的文化历史内涵正蕴含于这样的人文自然氛围,移得了古桥,移不了环境。易地重建,其实是切断了历史因缘文化脉络,其价值也必将损去大半。
实际上,即使在原地保留,“背景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因文物“原真性”而体现的原有韵味,不消失殆尽也所剩无几。文物的保护,并不是如这座古桥“孤零零地伫立在河道中”的保护,而是包括周围氛围的原样保留,这其实是文物保护的一个基本原则。
显然,于急功近利之下,已经不可能有这样的保护,实际上,往往是推土机推到了文物脚下,比如这座古桥成了“钉子桥”,并引起相关文物保护人士的疾呼之后,才有“不情不愿”的所谓“保护”。显然,如此被动的、滞后的、消极的保护,虽然有总比没有要好,但折射出的,恰恰是文物保护于经济建设中弱势的位置。
编辑:曹茂竹
侯 江:救灾同时别忘防灾 2010-08-24 |
王学进:假如“李鬼”陈永明真是“李逵” 2011-02-17 |
陈 元:为何公共设施总经不起“围观”和“... 2012-10-26 |
刘 敏:“历史文化名城”的市情与史情 2013-06-08 |
话外音 2013-10-29 |
庾向荣:灾情示警不能光靠市民 2014-05-26 |
张丽:令人困惑的评优 2010-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