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李 杏:奇葩广告不容视若无睹
//www.workercn.cn2015-03-25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南京安德门劳务市场出现一块搬家公司的招聘展板,奇葩的要求引来议论纷纷。该公司要求工务主管“打过群架、背过黑锅”,车辆驾驶岗位要“闯过红灯、逃过违章”,储备干部则要求“调皮捣蛋,蚂蚁锻炼”。

  若论博眼球的效果,这则招聘广告确实达到了目的,成了新闻,扩大宣传,至于能否“招贤纳士”,还有待观察。对此,围观者反应不一,吐槽的不少。这家公司是否像有些围观者揣度的那样,“肯定不是什么好公司,不然怎么都要些调皮捣蛋、闯红灯、打群架的人呢?”但至少从招聘广告来看,确实不怎么“正经”。

  广告的话姑且不能太当真,可是有那么一些“不对劲”广告,出其不意地出现在生活里,迫使人耳濡目染,躲闪不及。这些年,总有奇葩广告“与时俱进”地刷新着公共话语中的“雷点”、“笑点”,一边被嘲讽戏谑,一边却又慢慢融入生活的习以为常。拿公序良俗甚至法律底线耍宝开涮的广告层出不穷,恐怕很难只归结为少数商家的“品位”不高。

  回顾近年来饱受争议的广告词,从某保健品理直气壮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到“喝XXX,他好我也好”的暧昧暗示,从“不怕我家没有人民币,就怕我家没有好家具”的洗脑童谣,到某地公然不避讳一语“双关”的城市宣传口号……突破文字的想象力,推此及彼,某快餐品牌甚至以歧视性视频影射相关人群,直接侵害他人权利。这其中的一些台词,不少人可能已经朗朗上口,稍微次之的也曾红极一时。在公共传播的大戏台上,它们或你方唱罢我登场,或携手联欢并肩作战,一次次冲破底线、拉低下限,试探社会大众的承受力。

  在这类广告出现之初,大多数人可能还不以为意。随着创意圈的相互借鉴参考,整个广告圈渐渐不约而同地复制起这套模式,粗鄙像变异细胞一样快速繁殖扩散,成为公共话语空间里的一块牛皮癣。换句话说,争议广告词乃至各种形式的广告,以及其传递的价值,好像已然自成体系,任你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只要这样的形式仍有影响,哪怕是负影响,便是永远的“一招鲜”。

  以这些广告词为公共文体的样本,大概好些人可以轻易地给这个社会贴上不令人愉快的标签,但它们是不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呢?显然不是。退一步说,难道广告业者就没有觉察到用语选择的咸腥味?本质上,这不过是一场“拿无知当有趣”的狂欢,宁可跌破社会观感,也不要安守价值标尺的寂寂无闻。它不是广告一个行业的问题,那些充斥着我们的眼睛、耳朵的文字、图片、影像等纷繁信息,以及与之对应的行业及其从业者,都当从这场狂欢留下的零落残渣中重新检视自己。

  稍有阅历的人都会时常感叹,何其有幸,我们生在这个国家最开放最包容的时代,只要有梦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走闯荡。鼓励创新,激发创意,生在这个时代的,包括广告业在内的不同行业都有着各自的施展空间,但这并不意味无所顾忌、为所欲为。“雷人”广告词的大行其道,让我们不得不退回到价值的原点,反省观念的底线和坚持。而为什么在如此广阔的创意舞台上,一些人最终歪歪扭扭地走向了同样的“眼前的苟且”的路,放弃诗意和远方,恐怕是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