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刘雪松:温州台阁,盼你乘浪而起
//www.workercn.cn2015-04-13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更多

  沉了两次的温州会昌湖台阁,很不争气地又沉了。沉了捞,捞了沉,刚好一年一次的节奏。这艘造价高达300万的“极品龙舟”,扫了温州人恢复和欣赏传统文化的兴致,也因为一次次沦为“潜艇”而损了“温州制造”的声誉。

  至少到现在,人们至今都没彻底弄明白这艘台阁究间为什么一年翻一次阴沟。前两次沉得蹊跷,都在同一个湖面上,而且都在端午节划龙舟前夕。而这一次,换了水域,眼看着离端午节不远了, 这台阁说沉又沉了。这次,温州本地都有点不好意思惊乍了。

  技术层面是一个原因。虽说造船不是温州的强项,但温州制造业的聪明智慧,也是名声在外的。没造好,总修得好吧。没修好,总管得好吧。结果在这高大上的复古台阁上,300万巨资、现代制造业的聪慧,不仅没能超出先辈的水平、没能重现旧时传统文化的场景,反而因为它在关键时刻三进阴沟,而让人们尝到了难堪的滋味。

  钱也是一个方面。虽说2012年造台阁的是民间资本,但前两次台阁沉没后,光打捞费就花去了将近19万元,加上维修的费用,差不多搭进去40万元。不论是政府部门垫资,还是民间资本出钱,都难以摆脱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尴尬。

  如果排除人为的因素,会昌湖台阁屡捞屡沉,首当其冲的应该是设计缺陷,其次是管理方面的缺失。事实证明,一艘台阁有没有龙舟的气派,不在于在它身上砸多少钱、贴多少金,关键在于钱有没有花在点子上。

  要与70年前的财富相比,今天的温州才叫真的不差钱,温州人的智慧才叫名闻遐迩。理论上,今天的温州人不可能输给前人。但为什么70年前的台阁今人反而造不出来?我看关键还是今天的温州钱太多,多得将恢复台阁仅仅当成了业余消遣,而少了前人对于哪怕是用来消遣娱乐用的台阁,在制造时对于投进去血汗钱的那种诚惶诚恐的敬畏。

  300万元可以买艘像样的游艇了,但温州人执意花这笔钱造70年前消失的台阁,讲的是怀旧、感情和文化。遗憾的是,不差钱的温州人,这次太没把钱当回事,因此没能在这艘台阁上集中太多的智慧,结果是,台阁造成了,没正经派上用场,洋相倒是一年出一次,三年沉了三回。

  事实上,2013年台阁头一次莫名其妙沉没时,12万元打捞费搭进去,温州人应该想办法止损了。但相关机构似乎还是没把钱太当钱,修修补补了事了。结果没想到,至今天第三次沉没,搭进去的已经不只是钱了,还搭上了“温州制造”口碑,这损失,实在不是“300万打了个水漂”能够说得过去的。

  捞还是不捞,这是摆在温州人面前的一个尴尬事。按照温州人对于台阁这个传统文化的敬重程度,将它打捞起来,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打捞起来万一再沉怎么办?叫我看,政府职能部门已经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时候了。

  将水下的台阁,当成温州制造的形象工程来处理,使它成为一艘集文化传承、制造业传承、珍惜财富之精神传承的不沉台阁,今天的温州人更不缺智慧、更不缺财富,但或许缺少的是在这艘台阁之上凝聚智慧的一番决心。不论这些钱是来自民间,还是出自政府,温州只有将每笔投入在这座城市建设上的钱都当成无比敬畏的血汗钱,就不会想不出办法托起这艘寄予了温州人传统与梦想的文化之舟。温州要做的是,只能让它浮起来,走起来,不能让它沉下去。温州需要这样的精气神。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