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几乎每一次突发事件或重大事故发生后,各种各样未经证实的传言,都会伴随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谣言,甚至渐成“流言爆炸”的态势。这些流言,严重干扰了政府对事件的处置。
流言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一样悠久,是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一。每次重大突发灾害,也几乎必然伴随着流言的兴盛。突发状况意味着对日常秩序的破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信息和技能,已经无法应对灾害之后的混乱失序状态。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人们对于一切相关信息,都处于饥渴需求的状态。而灾害事故的调查取证,在混乱状况下面临重重困难,权威信息的取得与发布都需要时间,难以随时满足人们千差万别的信息需求,因此为流言的滋生传播提供了客观基础。
事实上,流言也分很多种。最恶劣的就是恶意捏造虚假信息,达到谋取钱财或者扰乱社会秩序的目的。火灾爆炸事故发生之后,有人散布“亲人遇难”的虚假信息,骗取网友捐款。有人捏造散布虚假的伤亡人数,制造恐慌情绪、扰乱社会秩序。而有些流言的传播未必有主观恶意,只是群众自我保护心态的放大。比如有群众传播,即使身体无恙也要去医院检查,因为爆炸冲击波损伤人体内脏。还有人传播要严防被雨淋,因为爆炸造成氰化物泄漏,会变成毒雨。还有一些流言是道听途说,或者在口耳相传的传播过程中,慢慢变形走样。比如对于事故起因,也有传言说人为纵火,或者是消防救援措施不当,甚至是暴恐行为。
平心而论,无论哪种社会制度,无论什么样的体制机制,要完全杜绝灾后流言,恐怕都力有未逮。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视应对,或者仅仅期待“谣言止于智者”。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事故现场强调的,“权威发布一旦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权威部门把调查进展说得清清楚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就能大大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把次生灾害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必须认识到,“与流言赛跑”,是突发事件应对和灾后处置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一线的救援与调查,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会是场“持久战”。
“与流言赛跑”,需要经验的积累。此次火灾爆炸事故,政府和主流媒体的作为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比如集纳公布若干不实传闻及真相、及时就现场氰化物相关情况作出说明;对于恶意捏造散布谣言、制造社会恐慌情绪、破坏社会秩序者,依法严肃处理,等等。但更应引起重视的是与群众沟通中存在的不足,做好权威信息发布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群众的思想动向,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有些时候,一些部门习惯“以我为主”,按自己的节奏发布信息,对群众的关注点却估计不足、重视不够、回应不力。只有信息的提供和需求互相衔接,才能更好地遏制流言。此外,权威部门还应该与媒体更好沟通合作,对于群众中出现的种种流言,要评估预判可能造成的损害后果,做好充分预案,应对流言导致的突发情况。
在微博、微信和移动互联网高度普及后,“与流言赛跑”已经不止是政府和媒体的事了。在传统媒介时代,信息真伪有专业的采编团队甄别,流言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较小范围之内传播。但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手握麦克风”。如果人们对于传播的性质和力量缺乏认识,对信息真伪不加甄别一味转发,社交网络就很容易成为迅速传播谣言、放大谣言效应的利器。在“动动手指”的瞬间,我们应当意识到,流言所带来的次生灾害,可能危害到的是每一个人。
长江日报:政府管理心态应与社会发展同步 2010-02-25 |
长江日报:政府管理心态应与社会发展同步 2010-02-25 |
广州日报:“权威人士”代替不了新闻发言人 2009-11-02 |
广州日报:“权威人士”代替不了新闻发言人 2009-11-02 |
中国网:政府信息发布要跑赢谣言 2009-10-23 |
中国网:政府信息发布要跑赢谣言 2009-10-23 |
邓海建:重大突发事件政府部门须及时发声 2011-08-04 |
谢小芳:从我做起,向垃圾短信说不! 2012-04-13 |
郑博超:信息公开与整治谣言,两手都要硬 2012-04-18 |
刘武俊:用法治助新闻发言人传播好声音 2013-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