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故宫博物院将迎来建院90周年,火了“石渠宝笈特展”。其中“领衔主演”当属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看一眼画,有观众凌晨5点多就去故宫门口排队;有观众特意穿上球鞋,以便开门就往展厅冲刺。但更多观众则需要老老实实排3到6小时队才能换来三五分钟与画面对面的机会。
《清明上河图》为何吸引力如此之大?首先,名气够响——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第二,够接地气——生动记录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这幅长卷上绘制了814个各色人物,73匹牛、骡、驴等牲畜,还有车、轿、大小船只。如果您眼神够好,还能研究一下各种招牌。更关键的是,够神秘。最近10年这幅画一共就全卷展出过两次,还都是在北京故宫,一次最长展出一个月,之后至少保养三年。
人流爆棚,故宫也是蛮拼的:加人疏导,甚至天天加班到晚上八九点才能送走最后一位观众;连夜加急赶制了1000个号牌,对参观“石渠宝笈特展”观众实行先领号再排队参观的政策,避免观众“冲刺跑”的安全隐患;甚至连《清明上河图》5年后的“档期”都被预置了。
老百姓这种对文化的热情,并非仅在故宫可见。稀世珍宝只要一亮相,总是会引来观众如潮,排队数小时的参观景象也已成了“惯例”。2004年上海美术馆举办《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百余观众在凌晨4点(即开始售票前5个小时)就已在排队等候;而2013年“达芬奇”自画像在山东省博物馆展出时,引发了每天上万参观者,排队长度达到一公里的热潮。
一搞特展就排长队,其实很值得我们思考。排队,最直接的原因是难得一见。大家都理解,文物有其特殊性,如果简单为了饱眼福而不顾其保养周期,则相当于杀鸡取卵。但在信息化的今天,见一面似乎也并非一定要这么难。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网上展览的开放等等,显然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最近,石渠宝笈特展的网络版就已经亮相了。在这里,享受文化不需要再“排长队”。
还有的时候,排队是因为认知缺失。以“石渠宝笈特展”为例,真的只有《清明上河图》拿得出手么?当然不是,《游春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五牛图》,中国最早的纸本画……任何一件的分量都不亚于它。大家不关注,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不了解。我们应该尽快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补上这堂传播推广课,让更多国宝为公众认知。
检察日报:请对“80后”积点口德 2010-01-11 |
检察日报:请对“80后”积点口德 2010-01-11 |
曾 颖:莫让26亿庸俗了“爱情天梯” 2012-11-05 |
于丹被哄是种清醒剂? 2012-11-19 |
声音 2012-12-26 |
快评论 2013-06-24 |
教师节改期,有无必要? 2013-09-09 |
春节反腐:红包再小也是“红线” 2015-02-16 |
北京晚报:一多半利润归银行正常吗? 2009-06-03 |
北京晚报:一多半利润归银行正常吗? 2009-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