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不知从何时起,“标签化”这个名词诞生了。而且这个词语的诞生明显是有备而来的,不但根植于很多不理性的群体思维中,还在社会中产生了群体效应。纵观近年来的一些热搜词语的空降,越多越多的标签化思维也在人们思维中萌芽壮大,譬如“官二代”“富二代”“专家”“教授”“中国式城管”“无良医生”“碰瓷大妈”等广为人民诟病的群体。
近日在网上和微信朋友圈热传的一段《龙口:“碰瓷大妈” 多次拦截过往车辆》的视频就在标签化的思维下展现的淋漓尽致。多数人看到这段视频后,思维里跳出的第一个词语就是“碰瓷”,这点并非空巢来风,从众多舆论的批判声中就体现了出来。当所有舆论都在指责这位“碰瓷大妈”的不道德行为时,一则官方消息的公布让众多网友傻了眼,据龙口公安局东莱派出所已经过多方调查取证,确定该女子是精神异常,她的拦车行为不属于碰瓷。
相信多数用舆论抨击和指责过该大妈的“碰瓷”行为的人,此刻已经在为自己的不理性默默自责。但糟糕的是,此刻的面壁已然造成了不好的社会效应,对大妈的个人行为以及家庭都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从该事件中,我们应该明白,当我们个体放弃独立思考,一味跟着网友起哄,加入到标签族的队伍的舆论中合唱时,最终只能是标签化思维的俘虏,甚至可能会被颠倒是非黑白的不法分子利用。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标签化思维日新月异,又潜移默化地释放。当我们的固定思维开始对某类群体贴上了“标签化”,在无形之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而这种标签化思维的要害,就是盲从的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从而陷入了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大妈拦截车辆即为碰瓷、医生和家属争辩即为无良医生、城管履职即为暴力执法……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
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在标签化的逆向推动下,我们必须时刻警惕随意运用标签化式的认知和批评,而应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到社会存在的某些弊病,透过假象看到真相,透过消极看到积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问题看到办法,透过窘境看到希望。尤其在进行舆论监督批评的同时,切记勿让标签化思维使批评失去方向和目的,进而误导公众认知。虽然我们批评的内容是消极的,但批评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要通过理性诊断具体的社会问题,来提出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公众在问题中看到问题实质、光明前景的同时,也让他们养成正向、理性、辩证思维的好习惯。
王刚桥:围观三亚旅游,应警惕标签化思维 2013-02-17 |
闯入博鳌的自行车 2013-04-08 |
西 坡:“老外撞大妈”不应贴那么多标签 2013-12-05 |
当心“标签化”思维加大群际隔阂与对立 2013-12-19 |
当心“标签化”思维加大群际隔阂与对立 2013-12-19 |
当心“标签化”思维加大群际隔阂与对立 2013-12-19 |
人民日报:法律面前,无所谓强者弱者 2014-07-16 |
赵 强: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2014-10-14 |
邓海建:长沙“狗主人”的戾气从何而来? 2015-02-09 |
邓海建:总有一些地方没有摄像头 2015-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