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王东阳:对过洋节不妨包容相待
//www.workercn.cn2015-11-04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制作南瓜灯、身着奇装异服、体验鬼屋惊魂……刚刚过去的西方万圣节,在中国也上演了一场炫酷狂欢。对此,有人热情拥抱,有人斥责“崇洋媚外”,更有学者认为“缺乏文化自信”。一场“中国人能不能过洋节”讨论由此引发。

  其实不独万圣节,如今很多“洋节”都在中国火了。无论是圣诞节、愚人节,还是情人节、感恩节,其受追捧程度甚至超过了众多本土节日。这里头,固然有商家热衷炒“节”、借此营销的因素,但也与年轻人爱热闹、好娱乐的天性密不可分。若将视角移到国外,同样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我们的春节、中秋节等情有独钟。过别人家的传统节日好像成了一种时尚,何也?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在起源上,或连接着历史记忆,或携带着文化印迹,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刻度。具体到过节,则又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外在形式。而过别人家的节,很多时候就是看上了那些外在形式,尤其是自家没有的环节。比如万圣节的南瓜、愚人节的整蛊之类,很多人热衷于此,无非是想体验一下异质文化的乐趣罢了。这就跟习惯了北方粗犷的游客,想出门看看,体验一番江南的温婉是一个道理。硬要把这提升到有没有文化自信的高度批判一番,着实没太大必要。

  中华文化向来有极强的包容性。遥想当年,大唐以恢弘的气度、广阔的视野容纳外来文化,“阑藏异国花”、“院栽他国树”的平常生活,“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深度交往,都是其真实写照。惟开放才能引领大气象,惟包容才能成就繁盛世。今天,世界的开放程度远胜于从前,文化交流互鉴的程度也只会愈来愈深。面对外来文化,坐拥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当有足够的自信与定力,在开放中学习智慧,在借鉴中汲取营养,在交流中创造繁荣。这,也是身处文化多元时代的大国国民应有的心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