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唐天奕:体育消费激增 结构还需优化
//www.workercn.cn2015-11-11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体育消费势头上扬,得益于政策的鼓励,也受益于民间健身意识的高涨。当前我国的体育消费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早些年,一到11月11日,大家便打趣“光棍节”来了,这一天是属于“单身贵族”的;而近几年,“光棍节”被提及的频率少了,讨论“双十一”买什么的人却越来越多。仿佛一进入11月,积攒已久的消费欲望便等待尽情释放的这一天。

  今年的“双十一”依旧热闹,惊喜的是,运动产品也高调起来。比如在“双十一”的前一天,某品牌的1111辆智能自行车在开抢后8分钟售罄;各大购物网站中,健身仪器、运动手环、球拍、球衣等产品备受青睐;一些跑步论坛,跑友早早便开始讨论“双十一”的装备购买攻略。在服饰、电器、生活用品唱主角的“双十一”舞台,体育产品不甘寂寞,也想在购物狂欢中分得一杯羹。

  体育消费势头上扬,得益于政策的鼓励,也受益于民间健身意识的高涨。一年来,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各大商业巨头纷纷排兵布阵,让人对未来上演的激烈竞争充满遐想;运动O2O(线上到线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应用程序平台,跑步、骑行时用哪一个运动软件记录成为爱好者新的选择题;创业者瞄准体育蓝海,体育IP(知识产权)成为热词。产业的良好发展,不断催生新的消费热点。

  另一方面,民间的锻炼热情也推动着体育消费。笔者身边有不少朋友,自从加入到跑步大军后,不仅对跑鞋产生了兴趣,还齐刷刷戴起了运动手环;与此同时,去体育馆打一场羽毛球赛、去郊外攀岩、去健身房进行训练,都成为当下的时尚。

  这些改变固然可喜,但不能因起步阶段的前进便误认自己身处高位。和体育产业发展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体育消费结构还存在很多问题:体育用品比重不小,但体育旅游、场馆预约等参与性消费、服务类消费还不成气候,消费文化和观念则相对滞后,比如愿意花钱看比赛的人并不多。即便在“双十一”的运动市场上,依旧是硬件产品占据主流,很少见哪个运动场馆或健身房的服务打折。

  回想2009年,“双十一”只是电商精心策划的一次促销活动,短短几年,这一天已经变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全民消费节日,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无疑是摆在体育产业面前的现成教材。体育消费想要合理发展,不妨先利用好眼前的“双十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