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史兴庆:《消失爱人》,国产灵异片的类型化破土
//www.workercn.cn2016-01-18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消失爱人》是一部国产灵异片,讲述了两个灵魂归去来兮的故事。在国内电影语境中,无神论居于意识形态和三观价值的核心区域,灵魂和灵异角色是不允许进出电影的现实空间的,这也是内地恐怖片一直不伦不类,而灵异片未能破土的根源。《消失爱人》则做了一次破土尝试。

  影片用爱情悬疑的外壳,包装了一个典型的灵异故事,用生命垂危之际亦真亦幻的自白叙事,打通了通往灵异的路径,并有望举一反三,开辟出既尊重规则、又突破藩篱,能为官方和民间双向接受的灵异类型片地带。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理的很巧,形成一种螺旋式的闭环结构,保留着开放的出口,对灵异类型生长具有技巧上的借鉴价值。当秋捷(王珞丹饰)将那段过往定位为一场梦,而凯峰(黎明饰)的灵魂却出现在取景框里,于是梦和灵异达到了一种平衡。是梦非梦,是灵异非灵异,不同立场可以各取所需,也应了心理学吸引力法则的“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这部灵异片的公映还传递出了一些更有价值的信息。一方面,电影创作的既定规则没变,现实主义电影不允许“鬼出没”,这是泾渭分明的。另一方面,在中微观和具象层面,我们又可以理解为,灵异作为一个题材,已不再是大电影的禁区和雷区。

  《消失爱人》这部灵异片的类型化破土,是国产电影创作尺度和环境的一个可喜变化,是与时俱进的结果,也是电影消费市场的变化和增长的需求使然。

  首先,灵异片不是电影文化中的异端邪说,而是一个成熟类型,虽然体量不大,但不论类型片如何迭代,这一类型一直有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影史上也不乏杰作,像好莱坞的《人鬼情未了》。《消失的爱人》也被人称为中国版“人鬼情未了”。《消失的爱人》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影片《通灵神探》,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扮演的就是一个灵异大师。不仅好莱坞有灵异片,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涵盖灵异类型的鬼片,也是港片的鼎足力量。所以只要灵异片在世界电影的平台上还占据一席之地,国内电影的改变就有可能发生。

  第二,时代变了,电影的主流观众已成了85、90后,灵异片入口松动和改变的时间节点已经出现。过去现实主义电影为什么不能“鬼出没”?是因为神鬼与封建迷信曾密切相关,鬼神不仅作为愚民的利器,其负面影响更是无数次病毒式传播,每每达到灾难级别。时至今日,封建迷信虽未杜绝,但对在互联网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观众而言,“鬼神”早已符号化,被贴到了老黄历上。装神弄鬼还能兴起多大风浪?确实可以重新审视和考量了,所以最近我们的电影银幕上,不但“鬼出没”还有“鬼吹灯”。

  第三,与灵异相关的妖魔鬼怪是电影文化的巨大矿产,目前开发的还远远不够。妖魔鬼怪的负面影响式微,在被彻底民俗化,剥离出意识形态和思想领域;但作为一种传承悠久的民间文化,其娱乐粘性还是很强的,是接地气的,所以生产这样的电影,可以拓展电影市场、丰富电影类型,也有助于形成一种能对抗好莱坞“妖魔鬼怪”入侵的本土电影品牌。

  《消失爱人》公映意义之外,影片自身的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前半部分过于拖沓冗长,后半段人鬼反转后,变得简洁动人。影片打造了一个灵魂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模式,让爱他(她)的人才看得见他(她),并精心嵌套在女主身上,但男主却被忽视了,导致了男主的人鬼身份反转难以成立,毕竟影片前半段男主表现得像个“自然人”,在这一模式下,应该比家中的女主更早受到社会冲击,更早知晓身份真相,所以大故事是有硬伤的。

  同《人鬼情未了》相比,《消失爱人》的人鬼身份反转创意趋同,故事性和戏剧张力不足,但影片致力于打造夫妻情、父子情,用男主事业上的失败、生命早逝的悲哀,来比兴人生最宝贵的情感财富,本土化处理到位,去好莱坞化的突破方向也值得肯定。尽管同影片公映的意义相比,影片本身价值有限,但还是做到了感人。

  文/史兴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