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降温“剧院热”须抑制形式主义冲动
张东锋
//www.workercn.cn2016-03-16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日前接受采访时又谈到了“剧院热”的问题。他指出,像上海大剧院这种规模的剧院,目前在全国有40多个,其中一些已建成的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不仅如此,一些剧院建设一味求大,使得观众的观赏感以及演员表演力传达都受到影响,为此他呼吁剧院建设不要只追求建筑美感,要“专业剧团、艺术家、观众说好才行”。翻翻报纸,这不是濮存昕第一次谈“豪华剧院”的问题,早于数年前,他就针对那些外观奇特、投资巨大的剧院提出过“豪华剧院为谁而建”的质疑。在我看来,要解决这样一个听起来多少有点儿老生常谈的问题,就必须让剧院回归到民生本位,抑制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冲动。

  有统计显示,2010年以来全国每年有10家左右的大剧院建成并交付使用。在人民群众文化需求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提高的今天,没有人会否认剧院作为一种文化投资的价值,但“剧院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能不给予足够重视。概括起来,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求大,不惜花费巨资聘请国外设计师、动辄数亿元的投资已成常态;跟风,尤其在部分二三线城市,即使在已有剧院的情况下,为了在规模上向一线城市看齐,依然争先建设新的;闲置,正是因为过分求大而使得一些地方的剧院利用率严重不足,进而导致运营困难。顺带说一句,类似的一哄而上,在体育馆、博物馆等建设方面同样存在,其结果不仅有悖于绿色、环保等理念,而且浪费了大量公帑,令人痛心。

  追根溯源,一些地方争先恐后建设文化场馆的背后,不排除追求形式主义的政绩需求。为何一些二三线城市脱离群众的需求和规模,偏爱上马大剧院?有分析认为,这确实是经济发展后产生的需求,但同时也往往与过分追求这些场馆对周边地价的带动效应有关。比如,有地方领导在面对媒体时就曾坦言,不能简单用经济效应来衡量大剧院,其第一重功能是城市地标、提升城市形象。如果说打造城市地标,为什么要山寨悉尼歌剧院、模仿北京鸟巢?如果说建设民心工程,为什么会出现场馆闲置?

  就像高校里有大楼未必出大师一样,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无论是文化大师,还是文化经典,都不是靠盖一些大楼就能打造的。建设文化场馆能带动人们文化消费,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但前提是让大家愿意进到场馆里。所以,与其追求场馆的奢华洋气,不如多考虑一下如何丰富地方文化;与其耗费巨资打造一个形象工程,不如多建一些小而实用的场馆,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与其把钱浪费在不必要的场馆运营和养护上,还不如补贴给民众让他们多看几场表演。

  文化发展只有贴近百姓,才更有利于传承。追求形式主义奢华剧院,不仅浪费了地方财政,更损害了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要抑制一些地方官员的这种冲动,需要领导干部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同时要强化公共财政的制度约束,落实决策责任制和决策效果评估制。唯此,才能回答“豪华剧院为谁而建”的质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