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追思杨绛,悼念这一场孤寂的文化苦旅
苏童
//www.workercn.cn2016-05-27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澎湃新闻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对这一消息进行了确认。

  杨绛先生的离去,洗尽铅华,在扼腕惋惜的同时也携带着祝福的荣光。阔别数载,杨先生和钱先生这对眷侣终是在另一个世界再度重逢。专心学问,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甚是难得,文人多打着“文化”的头衔,在纸醉迷金的金钱世界里一度沉沦,中国当代,鲜少有纯粹的文化人,这是时代的悲哀,亦是时代不能逆转的潮流。专心学问是一场孤寂的文化苦旅,先生走了些许年,用怡然自得的心态,谱写出老一辈文化工作者的情操和修养,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清欢。

  纵观杨先生一生,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曾翻译《唐·吉诃德》;早年还曾创作剧本《称心如意》;晚年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及《杨绛全集》。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成就了婉约怡人的文化流派,将一抹文坛的清新雅致娓娓道来,钱锺书曾言,杨绛之于我是“最好的妻”,先生的离世,女儿的先别,都未曾将这个心静如水的女子带离这场苦旅,先生千古,竟是去赴那场“我们仨”的归属,火萎了,他们仨,终是坐在这通透的阳台之上,看到了一片蓝天。

  杨绛千古,这位无名无位自在到老的文人,活得剔透活得纯粹,每一位大家的离世都带着淡淡的哀伤和一抹释然。文化的纯粹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变得弥足珍贵,专心学问是一种“通时达变”的洒脱,超然物外的释然。杨绛先生一生节俭,不被世俗左右,心中无欲无求,才能做得了学问,心中自有芳华,才能承担起传承的重任,中国文坛的未来需要的是洗尽铅华的文化傲骨,是耐得住寂寞的文人“腔调”。

  《百鸟朝凤》的落败让我们见证了纯粹文化的落寞,真正的文化传承人是没有靠山的,对文化的忠诚在时下解决不了温饱,徒留下的只有独自摩挲文化瑰宝时闪现的一抹微光。文化是无以复加不容灼染的民族精魂,只有极少部分的文化珍爱者能够在浮躁低俗的“大众速食效应”给纯粹的文化一丝关注。而这份欣赏的冷清也注定是一场孤独苦旅,文化的喷薄必然伴随社会的动荡,和平年代无骚客也并非“莫须有”的哀叹。

  只望先生一路好走,我们用追忆的方式缅怀,也需要用珍视纯粹文化的风骨,赴这一场文化的苦旅,寻求在字里行间的怡然自得,正如先生所言,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无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