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澎湃新闻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对这一消息进行了确认。
杨绛先生的离去,洗尽铅华,在扼腕惋惜的同时也携带着祝福的荣光。阔别数载,杨先生和钱先生这对眷侣终是在另一个世界再度重逢。专心学问,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甚是难得,文人多打着“文化”的头衔,在纸醉迷金的金钱世界里一度沉沦,中国当代,鲜少有纯粹的文化人,这是时代的悲哀,亦是时代不能逆转的潮流。专心学问是一场孤寂的文化苦旅,先生走了些许年,用怡然自得的心态,谱写出老一辈文化工作者的情操和修养,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清欢。
纵观杨先生一生,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曾翻译《唐·吉诃德》;早年还曾创作剧本《称心如意》;晚年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及《杨绛全集》。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成就了婉约怡人的文化流派,将一抹文坛的清新雅致娓娓道来,钱锺书曾言,杨绛之于我是“最好的妻”,先生的离世,女儿的先别,都未曾将这个心静如水的女子带离这场苦旅,先生千古,竟是去赴那场“我们仨”的归属,火萎了,他们仨,终是坐在这通透的阳台之上,看到了一片蓝天。
杨绛千古,这位无名无位自在到老的文人,活得剔透活得纯粹,每一位大家的离世都带着淡淡的哀伤和一抹释然。文化的纯粹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变得弥足珍贵,专心学问是一种“通时达变”的洒脱,超然物外的释然。杨绛先生一生节俭,不被世俗左右,心中无欲无求,才能做得了学问,心中自有芳华,才能承担起传承的重任,中国文坛的未来需要的是洗尽铅华的文化傲骨,是耐得住寂寞的文人“腔调”。
《百鸟朝凤》的落败让我们见证了纯粹文化的落寞,真正的文化传承人是没有靠山的,对文化的忠诚在时下解决不了温饱,徒留下的只有独自摩挲文化瑰宝时闪现的一抹微光。文化是无以复加不容灼染的民族精魂,只有极少部分的文化珍爱者能够在浮躁低俗的“大众速食效应”给纯粹的文化一丝关注。而这份欣赏的冷清也注定是一场孤独苦旅,文化的喷薄必然伴随社会的动荡,和平年代无骚客也并非“莫须有”的哀叹。
只望先生一路好走,我们用追忆的方式缅怀,也需要用珍视纯粹文化的风骨,赴这一场文化的苦旅,寻求在字里行间的怡然自得,正如先生所言,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无关。
清明时节国与家共祭的力量 2014-04-04 |
文汇报:警惕清明节文化内涵的流失 2014-04-04 |
王丹: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 2015-03-24 |
王 丹: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 2015-03-24 |
叶乐峰:让清明节离“绿色化”更近点 2015-04-03 |
深水区改革更要有股“精气神” 2015-10-13 |
留存这份感动照亮你我 2016-01-07 |
时代借他放声歌唱 2016-02-19 |
清明节,祭扫当文明先行 2016-03-28 |
清明节,在追思怀远中升华家国情怀 2016-04-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