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英国《镜报》近日报道,英国一对夫妇不识货,过去30年将一个价值100万英镑的清朝乾隆瓷瓶用来顶门。但是现在拍卖师上门提供咨询服务,要帮这对英国夫妇拍卖这件中国瓷瓶。
看到这则新闻,我马上觉得耳熟。这几年中国人有钱了,从西方世界冒出来的中国古代文物越来越多。拍卖文物讲究一个可考的来历,而西方的中国文物持有者大致会讲一个大同小异的故事,比如家人一直把中国文物当顶门砖、当台灯、当喂鸡喂狗的日用器皿,等等。
比如2010年11月,也是一对英国兄妹,将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委托拍卖行,以5亿元人民币卖给了中国人。这对英国兄妹说,他们是在打扫去世亲人房间时发现这件乾隆时期瓷瓶的,在被发现之前,它一直被放在书架上,布满尘土,是亲人于上世纪30年代得到的。
同年,香港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成交价是7852万港元。这件瓷器要追溯到一对苏格兰夫妇,佳士得拍卖行解释称,这对英国夫妇以为那是一件普通中国瓷瓶,便把它作为灯座使用。
相同或相似的故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西方人在讲故事,讲中国文物的故事。拍卖文物,文物来历必须清楚明白,才能卖出好价钱。而西方人手头的中国文物,八九不离十是100多年前从中国抢劫回去的。拿出来卖,存在法律风险、舆论风险,更不要说道义困境了。于是他们开始讲“中国文物故事”,转移视线。
法律风险主要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不具备合法进出口身份的文物,国际法上禁止流通。一个荷兰人去年向匈牙利出借一尊肉身佛像,被福建三明市吴山乡普照堂认定为其传承千年的章公六全祖师肉身像,普照堂已向荷兰和中国的法院同时起诉追讨,且被两国法院受理。
西方人讲“中国文物故事”,通常就是要掩饰道义困局,回避法律风险。他们并不讳言文物的中国身份和中国来源,但是尽量模糊“收藏链”,一般说是去世亲人买来的、传下来,这就使自己与抢劫、走私等划清了界限。按照他们的描述,他们一直是捧着金饭碗讨饭,比如现在这位英国夫妇居然用乾隆瓷瓶顶门顶了30多年,一副很无辜的样子。娇气无比的瓷瓶,顶门30多年而不被打破,谁信呢?
但是不管中国人信与不信,英国人首先做到了自己相信,故事讲得有鼻子有眼。大英博物馆有一件唐三彩马,显然是清宫御用物品,奇怪的是它被安上了一根真的马尾巴。博物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百年前,农夫Riesco抱着这件宝贝回家,全家人很高兴,但孩子们发现它没有尾巴,很失望,于是Riesco操刀于马厩。
我奇怪的是,中国人很少质疑这类故事。英国《镜报》的报道,是中国日报网编译过来的。如果有人问:西方人手头的中国文物是如何到西方的,又是如何到了卖家手中?我相信西方人必定是一副尴尬相。
许立群:中国故事的诗意讲述 2014-04-23 |
胡少卿:海外传播需摆正心态 2014-05-06 |
风 平:茅台得没得奖,无关“酱香”魅力 2015-04-01 |
开创合作共赢的“黄金时代” 2015-10-19 |
常 江:你知道,欧洲很多教堂也刻满了字吗 2016-01-19 |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有清晰的脉络 2016-02-22 |
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 2016-03-02 |
合作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 2016-03-18 |
宗教走出去,先学会“他国化” 2016-06-08 |
伟大的故事蕴藏于伟大的实践 2016-06-2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