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我只愿谨慎地“为知识埋单”
陆湘敏
//www.workercn.cn2016-07-27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知乎”首款付费产品“值乎”与“在行”付费语音问答应用“分答”推出后,公众对其关注热度居高不下。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调查显示,有63.6%的受访者支持为知识付费,73.9%的受访者会为了获得某一问题答案而付费,59.1%的受访者觉得为知识付费体现了知识分享的价值,59.5%的受访者认为“为知识埋单”模式会长久发展。(7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在我看来,真正的知识,可在书里,可在实践里,也可在别人的嘴里。因此,我愿为知识埋单,不过我会谨慎地选择内容。换言之,我可能只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

  之所以愿为知识埋单,是因为我认同,为知识埋单已经是互联网的新趋势。“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互联网未出现之前的传统社会,“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需用金钱交换”,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逻辑。事实上,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正是用付出金钱的形式,来换取衣食住行的各种产品与服务。互联网出现后,免费虽一度成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但是,当互联网精神深入人心后,另一个趋势——为知识特别是前沿知识买单,就顺理成章了。正因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是由各种知识来推动的,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是提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鲜活的动因,将知识变现,就成为对知识及知识产权最好的尊重,体现了消费3.0时代知识价值的理性回归。

  我相信,对很多人而言,值乎和分答抓住的虽都是些不刚性、不高频的需求,但同时又是长期不可替代的需求。因此,我们的每一次付费,其实都是在让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获得尊重。与此同时,知乎和分答也在努力往我们的内心需求靠近。打个比方,更多的时候,它们虽然没能给我们赖以快速致远的汽车,但起码给了我们一辆自行车。

  我之所以会谨慎地选择需付费的内容,是出于这样的考量:本来,网友们基于乐趣和意义,在无偿地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而今却变成了“知识淘宝”,且这些付费产品看似火爆,却在背后潜伏着诸如娱乐性大于知识性等众多问题。举例说,“分答”恰似大V、网红、明星们的聚集会所,其认证和推荐答主绝大部分来自微博红人。

  从微博辗转而来,横扫分答的却仍是这一班人,普通知识生产者想要获得推荐或者“上位”何其难也,这种“种姓”怪圈实在让人不释;而“名人汇聚+60s回答+偷听”模式虽注重感性,但其实更像是一个游戏,因为其热门话题较多集中在“情感”“娱乐八卦”“减肥健身”上,比如“国民老公”王思聪被关注最多的问题不过是“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您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试问,这样的感性信息有多少“知识”成分?如此这般,分答标榜的“十万知识网红等你来问”又能带来多少知识?

  不得不说,知乎的某些情形也有点类似,至少是神似。所以,饱受争议的“知识变现”,在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窥私欲及和名人的互动需求后,如何不沦落成下一个“瞬间爆发、后继无力”的匆匆过客,应成为各方认真思考的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