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数据无罪 功利心有害
曹玲娟
//www.workercn.cn2016-08-1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收视率造假、票房注水、点击率虚高……伴随着各类造假证据陆续曝光,人们对文化行业相关数据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

  各方的反感与愤怒,不是没有根由。不少生造出的假数据,可以用荒唐、猖狂来形容。比如收视率,有的数据异常到推算下去举国上下无人不在收看;比如票房,还记得《叶问3》上映时有的影院午夜后每10分钟排映一场的“幽灵场”吗?至于点击率,上淘宝刷一下吧,1块钱可以刷个几千到几万的点击,“亲,还包邮哦”……真是乱象丛生。

  造假,自然是出于利益的驱使。数字变动的背后,无不是体量巨大的经济游戏。收视率往上浮动哪怕是一个点,意味着数百万千万元甚至更多的广告投放;点击率一旦做得高了,则可以争取到更多的资源,比如资本市场的认可、广告主的青睐、受众的关注等;至于票房,更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叶问3》的造假逻辑就是借着票房的外壳来玩资本游戏,打了一手好算盘。

  既然数据造假已成公开的秘密,为何收视率、票房、点击率等数据依旧是业内最主要的评判标准呢?

  这其中着实有科学的道理。且问,打倒了收视率、票房、点击率,就能找到更客观、更科学、更不会被污染的评价体系来替代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收视率、票房、点击率等标准,已是经国内外多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衡量手段,且是全世界通行的标准体系,一旦全盘否决,局面难免变得混乱不堪。

  拨开乱象表面,真正的问题是这些数据被人为地与太多经济利益绑在了一起,数字浮动背后隐藏了太多的功利心。比如有人就曾指出,虽然收视率造假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潜规则”,但却极少有相关机构或电视台站出来说破天机,原因就在于收视率造假的利益链上绑定了太多的受益者。同样,票房、点击率造假都有太多乐见其成的“志同道合”者存在。当造假者们发现,只要能够“各显神通”篡改掉一两个数字,就能换取到巨大的经济利益,敢于铤而走险的人又怎会在少数?

  这是一个时代的焦虑。当经济的车轮飞速向前时,其他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即成现实。于是,我们总忍不住拿发展经济的成功逻辑套用到文化发展上来,似乎文化就像是一项经济领域的投资,可以计算出投入产出比,今天有耕耘明天就能收获。沿用这一逻辑,我们自然而然地将文化产品的好坏简单地量化成了数据:收视率、票房、点击率……这些数据,又被粗暴解读成评判一切的标准。

  说到底,数据本身是客观无罪的,因此,绝不能简单地把板子打在数据身上。数据只是工具,它的好坏,全看使用者自身。今天我们抨击造假的数据,也不要忘了,罪恶的源泉不是这些数字,而是假汝之名来欺骗、偷盗、捏造的造假者们,和驱使其花式造假的功利之心。要想从根子上解决数据造假,就必须理性看待收视率、票房、点击率这些数字杠杆。一方面,要杜绝唯收视率、唯票房、唯点击率;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入高收视率、高票房、高点击率就是低俗,低收视率、低票房、低点击率就是失败的误区。理性看待,理性把握,才能推动文化产品评判系统的健康发展。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