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最近一次的讲座问答环节,一位大学生问及了一个让他颇受困扰的问题:某天他在一个知名的算法型资讯平台APP上,出于好奇点击了一条平台推送的强奸类犯罪新闻,结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平台每天不断地向他推送各种不同的强奸类新闻资讯,令其不胜困扰。原因出自于今天算法型互联网资讯服务平台的“聪明算法”。
互联网带来海量资讯,但人的接受能力有限,也不是每条资讯都是人们需要和感兴趣的。因此,在“用户导向”的服务逻辑之下,便诞生了基于用户洞察技术的种种“聪明地知悉用户需求”的智能化算法(比如,根据你在信息选择和消费时的点击阅读、转发及评论等数据的采集,推测你的内容需求及强度),并基于这些算法判定“你的需求”,为你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和推送给你“你需要的”资讯。
按需服务是包括资讯在内所有服务行业所追求的效益法则。只是目前流行的这种“聪明算法”事实上还远没有聪明到可以真实、系统地洞察用户需求的程度。
对于“信息茧房”,美国知名教授、奥巴马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时的同事桑斯坦曾经有过很好的研究,他在《网络共和国》开篇生动地描述了“个人日报(dailyme)”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网络技术的发达和网络信息的剧增,人们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自己关注的话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报纸和杂志,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份个人日报(dailyme)的可能(作为一种商业信息服务,这种个人定制的需求被算法型资讯服务平台的服务所瞄准)。这种“个人日报”式的信息选择行为会导致网络茧房的形成。当个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个人生活呈现出一种定式化、程序化。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沉浸在个人日报的满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
有研究表明,深陷“信息茧房”中的危害是明显的:首先是会加剧网络群体的极化。众所周知,网上群体是由分化而类聚的。网络信息茧房一旦生成,群体内成员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就会大幅减少,群体成员拥有相近似的观点和看法,群体内同质的特征越显著,这其实就是一种正反馈式的“自激”。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必然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侵入,特别是获得同一类人认同后日益演化为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
其次,“信息茧房”会导致社会粘性的丧失。在“信息茧房”的作用下,人们很容易沉浸在自我的话语场中,脱离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些都大大减少了经验的分享。当每个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缺乏粘性,人心涣散将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往往彼此漠不关心。
要预防“信息茧房”的发生,一方面要提升我们的用户洞察技术,使它的算法更聪明、更能完整准确地测度到人们信息需求的全貌和重点。在这一领域最前沿的用户洞察技术,已经将算法的计算范围和测度指标扩大到人在社会生存发展中的社交圈子,计算人们所处的各类圈子对于某类话题和资讯的平均强度。如果其强度超过某一强度临界值,便会认为这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应知的话题和资讯。不管个人是否意识到、行为是否有所表现,算法平台都会主动推送。这便极大改善了用户洞察技术对于人们需求定义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打破“信息茧房”的自觉意识,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网络素养,自觉地将这类小圈子的资讯叠加进大社会的资讯,这种资讯“混搭”将极大改善“信息茧房”负面效应的发生。(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手绘微信说明书是最好的关心父母教程 2014-02-27 |
田豆豆:何妨先行善后质疑 2014-08-21 |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 2014-12-23 |
姜泓冰:告别“低头族”过个“走心年” 2015-02-10 |
林 达:意识形态斗争高校不是孤岛 2015-02-11 |
李泓冰:激活“文化基因”爱上中国春节 2015-02-12 |
张 剑:以手机党的身份给写心酸作文的孩子... 2015-11-17 |
“年味淡了”是对民俗的误解 2016-02-05 |
拿什么致敬“最美环卫奶奶” 2016-02-24 |
玛格丽塔·菲多托娃:中俄合作可在上网方面... 2016-11-1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