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过完小年,中国年就算正式登场。
从前,伴着“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尘土;二十五,磨豆腐”的热闹,祭灶、祭祖、守岁、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年俗活动便第次展开。从小年到元宵,一天有一天的讲究,一天有一天的仪式。要回乡的,还得写封家书,告知父老归期,殷勤探问需要带回什么年礼;回不来的,更要报告行踪,倾吐乡思。年节的摩肩接踵,让国人对传统文化一年比一年更知根知底儿,甚至能从里面悟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叙事。
然而,伴随着现代化,年味儿渐淡去,很多传统习俗离我们日益遥远。
为了驱霾,鞭炮禁了;有了微信,家书没了;有了视频,拜年也可以省了;如今,怕只剩下那顿家人齐聚的年夜饭了……如果没有了这些祖先珍视的年俗,除了划分时间以及黄金假日之外,春节还有什么意义?春节,难道也要像端午、南音、京剧、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一样,在渐次凋零中,做实验室式的辛苦抢救和考古式的发掘不成?
那么,该做些什么才能让充盈着中国气派的年味儿,和我们一起进入新时代呢?
中国节意味着什么?春节,是属于家和亲人的圆满;元宵节是绚烂而温存的中国情人节;端午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七夕,是姑娘们乞巧、展示女红作品的“女儿节”、“爱情节”;中秋在古代更像民间狂欢,深夜弦重鼎沸,儿童连宵游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何等兴奋热闹!
祖先是在用怎样一种轻松的、活泼的、健康的心境,设计并享受节日带来的快意人生啊。如今,反思过节方式的单调、苍白甚至恶俗化倾向,媒体、商家及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健康生活理念,都需重新补课。我们岂能眼睁睁地让浩荡的中国气派、丰富的文化信息精气神,被一个“吃”字填满、一个“钱”字主宰?把个月白风清的雅事,弄成焚琴煮鹤的荒唐,岂不让人扼腕?作为中国人,除了洗不白晒不黑的黄皮肤,剪不断理还乱的黑头发,在多元的世界里,我们还能拥有什么独特的“身份识别”?我们的孩子,又将从哪里得到民族自信民族魂的滋养?从何处欣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曼妙?
过节,美食咱要吃,但也要有令人向往、喜爱的载体,让人去品味中国人那活泼昂扬奋发的文化气韵,品味那缕来自文化传统中的绵绵远香。我们过着没有线装书、没有长袍马褂的现代生活,但是,我们仍然庆幸拥有唐诗宋词、孔子屈原、京剧昆曲……
事实上,尽管年味渐淡,还有洋节不断冒出来争抢风头。但是,今人心头对中国节的温存念想,其实也在与日俱增,专家的反思,公众的追念,“一票难求”也要赶回家的春运大潮,甚至圣诞与春节、元宵与情人节的碰撞争执,都是国人对祖先遗泽、对中国节日的仔细端详和发扬蹈厉。藉着互联网与掌上移动终端的普及,我们可以如此切近、如此全面、如此多元地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而温饱之后的我们,也开始享受从容的闲暇时光和快乐节日。一方面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吸纳了年轻人喜欢的圣诞夜礼物与情人节玫瑰。
当然,仅止于端详还远远不够。中国节,承载的是融入国人骨血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有民族自信的底气,还要有推陈出新的智慧。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研讨会时,提出“传承的价值观”、“文化基因”以及“独特标识”,这些是五千年文明瓜瓞绵绵的缘由。因此,复兴中国节,要激活传统的“文化基因”,更要从娃娃抓起。中国大陆从上世纪80年代就恢复中断了40年的祭礼,孔夫子形象从此刮垢磨光,让人温暖而踏实。所谓文化基因,除了那些深入我们骨髓血液的守岁拜年等行为习惯,也包括无论童叟都能在节日里念诵的那些唐诗宋词。中秋,李白会浮上亿万国民心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端午是拜祭屈原的诗魂;春节则轮到了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从大师到庶民,呀呀学语之际,都有过节时被父母搂在怀中,课读《三字经》、《千字文》或浅显古诗的温馨记忆。
这个时代,中国文化必会薪尽火传,浸润一代又一代,如同春节那人人皆有的一缕乡思,入诗入骨,入口入肠。
其实,传统节庆与传统文化一样,本身就有无穷魅力,孩子们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一直记得,经白先勇手创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姗姗走进大学校园,观者如堵,一票难求,有大学生惊呼:“从无知到爱上,就在那么一个很短暂的过程,太美妙了!”
那么,春节的庙会、元宵的花灯、七夕的手工、重阳的登高,以及支撑他们的中国故事,如果能经由家庭、学校、社会的介绍,进入孩子们的视野,融入他们的生活,甚至能够挤进早已忙得不堪的中小学生的课堂,能否会给他们一个“爱上”中国节的机缘呢?
不管是春节还是元宵,不管是孔子还是屈原,不管是秦砖还是汉瓦,请用时代创新激活传统的“文化基因”,给孩子们一个选择的机会,一个“爱上”的过程,让他们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面前尽情徜徉……
上海还有文化大师吗? 2008-11-19 |
iPad是移动运营商的毒药 2010-04-09 |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美关系又迈一步 2009-11-18 |
人民日报:共同推进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 2009-11-18 |
经济参考报:成熟的中美经贸关系务实的能源... 2009-11-18 |
中华工商时报:互信合作面向未来 2009-11-18 |
编外谈:肖传国判了,中国科学界呢? 2010-10-18 |
成 彪:两起“涉日”事件中的爱憎 2012-02-23 |
微言快语 2012-10-10 |
人民日报:改革,让梦想照进现实 201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