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纪录片是国家前进步伐的回响
徐兆寿
//www.workercn.cn2017-01-03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6集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一经播出,便在海内外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一带一路》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以全球化的视野展现了新的国家发展理念——“一带一路”,这不仅是中国的愿景,也是中国带给全世界的新发展思路。

  与其他文化形式相同,纪录片也一直是中国前进步伐的回响,是时代的真实反映。作为20世纪80年代影响最大的纪录片之一,《话说长江》的播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当人们看见长江两岸的大好河山,听着热情洋溢的电视解说,改革的信心紧紧汇聚到了一起。它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意志,也顺应了人民的意愿。

  《话说长江》之后,虽然《望长城》《故宫》等纪录片在央视陆续播出,但再难以出现20世纪80年代那些纪录片所产生的影响了。时代发生了巨变,市场经济、大众文化等先后形成时代风潮。进入21世纪,网络开始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这个时候,纪录片《大国崛起》引发广泛关注,透露出中国经济迅速提升时中国人的崛起意识。从这时起,大国意识开始进入越来越多人的头脑。

  值得一说的还有《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采用模拟的方式,再现了历史上河西走廊对于中国的作用、意义、价值,重新阐释丝绸之路这条伟大的文明大道。模拟再现的方式引发了纪录片业界的一些争议,但在争议中,人们对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步步打开国门,向世界逐渐开放,努力向世界学习、融入世界。进入21世纪,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终于有力量去表达自己的全球治理观念。“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有力地将国家从“被影响”的焦虑中拉回,并道出了中国人的天下观。与之相应,纪录片《一带一路》也是站在国家的视角来阐释这一观念。它旨在汇聚人心,重建中国的主体意识,并向世界敞开胸怀,不仅像过去那样拥抱世界,而且要去影响世界。

  从20世纪80年代纪录片《丝绸之路》《话说长江》的“大说”,到《舌尖上的中国》的细腻“小说”,再到最近的《一带一路》,中国纪录片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最终回归国家理想,呈现中国走向世界的精神之路。可以预见,随着视野的进一步拓展,中国纪录片的舞台必将越来越宽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