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让游戏多些“天使”成分
姜 赟
//www.workercn.cn2017-01-0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做好游戏化设计,能让我们不仅全情投入虚拟世界,也能积极投入现实生活的改善之中

  下班回家,在电梯的广告牌上,时常闪动着网络游戏的广告;客厅的电视里,精美的网游广告登陆不少知名电视台;侄子在手机上正玩着手游,叫他吃饭也爱搭不理……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游戏从未像现在这般深度裹进我们的生活,占据我们的闲暇与碎片时间。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实中关于游戏的正负影响,言人人殊。一方面,绝大多数家长视网络游戏为“电子海洛因”,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对沉迷的孩子施以电击疗法等极端手段。但另一方面,据《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66亿人,游戏产业规模实现1655.7亿元,这成为主管部门心中的新兴产业、从业者眼中的朝阳行业。由此看来,游戏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取决于在什么样的坐标中看待。

  当然,仅用坐标的切换来接纳游戏的影响,显然是消极的。我们能不能让游戏有更多“天使”的成分?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游戏的本质。哲学家伯纳德·苏茨定义的游戏,就是“自愿尝试克服种种不必要的障碍”。世界上许多运动,诸如足球、篮球、围棋等,莫不是从最初的游戏形态演化而来的。如今,没有人会认为梅西、库里、柯洁是“不务正业”。可见,一项事务是否具有正当性,关键看能否实现参与者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人生意义。游戏行业衍生电子竞技这样的运动,而现实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被玩家花在游戏上的时间吓一跳。有统计表明,如今中国有600万人每周至少玩游戏22小时,相当于干了一份兼职工作;世界所有玩家花在“魔兽世界”上的总时间超过593万年,相当于人类的演进时长……当岁月长河流经现实沃野却被蒸发掉大量水分时,不免引人发出浪费的叹息。但反过来想,如果把这部分时间全用在改变现实世界上,是否值得期待?

  把时针回拨到3000年前,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出现了全国大饥荒。令人惊奇的是,他们通过游戏来熬过难关:所有人隔天吃饭,吃饭的一天不玩游戏,另一天不吃饭专心玩游戏,以此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淡化饥饿感,帮助吕底亚人度过了18年的饥荒。这一来自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中的故事,真假无从考证,却道出了游戏另一面:游戏可以是一种介入社会危机的有效方式,也是应对社会共同问题的一种潜在解决方案。

  现实中,也不乏游戏化解现实问题的案例。比如现象级游戏《口袋妖怪GO》,大幅提升玩家的运动量,30天内让美国玩家多走了1440亿步;又如中国首款军事游戏《光荣使命》,通过高度仿真的“战争模拟”,已运用到我军军事训练中;再如荷兰鹿特丹设计师发起的“WECUP”项目,将两个垃圾桶分别刷上诸如“伊拉斯谟大桥是分隔还是合并”等有关城市共同议题的标语,让人们将扔纸杯过程变成一次愉快的投票游戏,从而实现大型活动纸杯垃圾的回收。实践证明,做好游戏化设计,能让我们不仅全情投入虚拟世界,也能积极投入现实生活的改善之中。

  有人说,“真正的智者,是明知虚无,却像开荒一样,在生命的荒野上建设意义。”对待游戏,我们不能止于“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的选择,而应把“治水”化为“用水”,将现实世界改变得更美好。这就需要游戏设计师跟各行各业的专家、政策制定者合作,引导玩家跳出“打怪PK”,驾驭游戏力量以攻克社会难题的各种“关卡”。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