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偷票房博眼球 丧失创作的初心
杨莲洁
//www.workercn.cn2017-03-14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从2015年创纪录的48.7%的电影票房年增长率,到2016年的毫无预警的“大降温”,去年仅仅保住了增长,中国电影产业刚刚经历了最为跌宕的一个年头。去年电影行业的“急刹车”让从业者开始思考,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是电商票补的退潮,还是观众要求的提高,或者是创作能力的下降?而在众多因素之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造假”对电影行业带来的伤害。“造假”分为两个层面,市场层面的造假是票房数据的造假。通过偷漏瞒报票房损害行业利益、通过虚报票房吹大产业泡沫;内容创作上的造假是电影人丧失了艺术创作的初心,只想着攒个光鲜的班底赚快钱。电影行业的繁荣、热钱的涌入,让电影从业者容易迷失自我,创作上不再用心,很多电影作品都是通过堆砌明星来吸引眼球,更有甚者通过抄袭来走捷径。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以下简称《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偷漏瞒报票房等行为将受到法律的惩处;而针对内容创作上的“造假”,更多地只能依靠电影从业者的自律。

  发行市场:依法治理 严惩造假

  随着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票房数据造假也日渐成为威胁产业健康发展的“毒瘤”。国产电影《捉妖记》2015年暑期档上映之后票房一路飞奔,最后成为中国影史的第一位国产票房冠军。事后却被媒体揭露,这个冠军是票房造假刷出来的。虽然《捉妖记》的确很受观众欢迎,但片方旗下院线排出的凌晨上座率达到108%的“幽灵场”也是造就该片票房神话的一大法宝。而2016年3月上映的《叶问3》造假票房数据的能力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后经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查证,《叶问3》上映仅半个月就造假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更让人担忧的是,《叶问3》还发行了相关的金融衍生品,让一场原本是电影市场上的票房造假演变成了波及范围更为广大的金融衍生品兑付危机……博纳影业的总裁于冬就在2017年初的中国娱乐产业年会上痛批偷漏瞒报票房、数据造假,盗版屡禁不止等市场乱象。他认为,如果把偷漏瞒报的票房如实统计上来,中国电影票房早就过了500亿。“尤其是新开影院,更是偷票房的重灾区。2016年全国新增了9000多张银幕,大部分是新开的影院。新开的影院有房租的压力,而且在三四线城市对偷票房的监管很难。”于冬还提到,很多影院摆出来给外面看的是一套账,偷票房的是另一套账,只要加大监管力度就不难找出证据给予惩戒。3月1日实施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对偷漏瞒报等市场违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发行方、电影院一旦被发现以虚假交易、瞒报收入等方式偷票房,将被没收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五十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而事实上,这些规定,在《电影产业促进法》修订期间就开始实行了。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展开了电影市场秩序专项治理活动,有201家影院因违规受到了处理并在总局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的官方网站上被曝光。

  内容创作:鼓励原创 杜绝抄袭

  相比之下,市场上的数据造假有具体的衡量体系,更容易被大家看见,而内容创作上的“造假”没有数据上的支持,不容易让人察觉。但是,内容创作上的“造假”,也就是不认真、不用心,更有甚者是抄袭、仿造。这种内容上的“造假”实际上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打击甚至比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还要大。创作不用心,就会直接影响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信心。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年增长幅度锐减,固然有票房造假、电商票补退潮等诸多客观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国产电影的质量没有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要求。

  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认为,中国电影经历了2015年的峰值之后,2016年的震荡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洗礼,它会淘汰劣质的产品,淘汰泡沫化的创作,淘汰一些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投资或项目,真正迎来用优秀的电影作品和观众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稳定阶段。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认为,当中国电影票房增长放缓的时候,反而越来越需要电影创作者专业的态度。“最终还是要靠电影说话,如果电影质量出问题了,用非市场的方式也不可能扭转。”

  不仅如此,国产电影如果质量不高、缺乏原创性,想要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也是难上加难。文艺界的代表巩汉林今年就在两会上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国产电影抄袭的比较多,仿造的影子也多。真正原创的、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相对少,这样的传播就很难。既看不到独到的东西,拍得也没人家的好,那传播的意义就不大。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鼓励原创优质电影作品,杜绝抄袭和毫无创造性的仿造,成了解决电影内容创作“造假”的当务之急。票房造假可以通过法律和行政规范的方式来解决,但内容创作上的不用心、缺乏原创又该怎么解决呢?只能靠电影创作者的自觉。巩汉林认为,创作者只有脚踏实地去深入生活,而不是关上门,看外国人是这么编的,也就跟着怎么编,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著名导演陈凯歌说:“抄袭特别多,但我没干过这种事儿。我觉得是真的创作者,就不会抄。但是抄的人你又拦不住。这个还是主要靠你的自觉吧,光法律解决不了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