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共享图书”失败 不是所有创业都能装进共享的筐
熊志
//www.workercn.cn2017-04-12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共享图书”这样的运营模式,只算满足了整合闲散资源这个要件,失败是因为不够高效,无法批量的生产和使用。

  几乎在一夜之间,共享单车遍布大街小巷。不为人所知的,则是比共享单车行动更早的共享图书。单车可以共享,图书的共享经济模式却不见成功,在图书界成为热议话题。

  共享图书没能像共享单车那样火起来,并不意外。二者的市场需求,根本不在一个量级,共享单车建立于“最后一公里”的刚需基础上,有着超越阶层的潜在受众;再者,阅读是一种比较私人化的体验,一个学计算机的工科生和搞法律的文科生,其阅读习惯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平台没有包罗万象的书库,那还不如去一应俱全的图书馆。

  所以,共享图书平台算得上共享,但还谈不上共享经济。倒不是因为它还没有找到赢利点,而是其运营模式不支持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像共享单车,其标准化的产品为企业降低了成本。共享图书则相反,为了满足阅读者私人化的阅读需求,运营者发快递,将书一本本地送到借阅者手中。

  共享图书的运作是手工作坊式的。运营者们无法像网约车那样以数据来自动配单,也不能像共享单车那样,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运营者与产品分离。用户自行寻找产品,这注定极大地提高了运营成本。

  更致命的是,在电子书取代纸质书的背景下,用快递寄书,其时间和金钱成本相当高昂。比如,有体验者在平台借了一本《昆虫记》,押金为29元,服务费则需15.58元,共需支付40多元,网上买一本只要20.3元,如果是买正版电子书,顶多一两元。

  在数据化的存储方式面前,共享图书没有任何优势,这是它和网约车的区别。网约车有消费体量支撑,蛋糕足够大,才有得分。共享图书的蛋糕,实在不能再小,想获取商业回报,前提是像生产吸管的企业那样,做成超大规模,但其自身特点又决定了这不可能。

  共享图书和共享单车,没有任何可比性,非要给它打上共享经济的标签,那就是滥用这个概念。严格来讲,共享图书跟图书馆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图书馆是把交易场所固定化了,而共享图书把交易场所流动起来了,把支付移到了线上。但流动起来的线上交易,最终还是要靠运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手对手(快递)交接来完成,自然谈不上新经济。

  共享图书的失败,恰恰反映了共享经济的门槛和局限。共享经济这两年成为火爆的概念,各种共享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即便最火的摩拜、ofo等,目前也没有找到持续的赢利点。以共享概念来圈钱者,反而大有人在。一些创业者过度迷恋共享经济,把它当成了万能的模式,忽视其技术和结构门槛。

  共享成为可能,离不开对闲散资源的高效整合。共享图书这样的运营模式,只是满足了整合闲散资源这个要件,失败是因为不够高效,无法批量地生产和使用。如果共享成本超过了独立购买或者找人借用的成本,那么共享就会失败。从这个角度上看,共享图书的失败,说明共享经济首先是一个有门槛的经济形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