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带你感受那穿越千年万年的美
杨雪梅
//www.workercn.cn2017-04-19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下要唤醒的不只是对历史遗产的关注,还需要更多奇思妙想和严谨的考古学发生碰撞,为我们洞开几千年几万年难以想象的远景

  近日,“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入选的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等十个项目,代表着中国考古取得的阶段性突破和进步。评审之前,主办单位发起网上投票,让公众从50多项备选项目中选出最终入围的25项,吸引了上百万人参与。这是前所未有的。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拓宽、公众知识更新和诉求的升级,加上学界有意的推动,考古发现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曹操墓、海昏侯墓等考古发掘,都得到了公众的实时关注,并引发了参观展览的热潮。与之关联的影视文学作品也大受欢迎,不仅包括《盗墓笔记》等虚构作品,还有《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

  然而,在公众考古学所引发的双向互动新气象背后,仍有一些隐忧。一方面,公众对陵墓盗宝等表现出强烈的关注与好奇,导致一些考古内容被过度诠释,丧失了学术上的严谨性,难以促进公众人文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一些严谨的考古新材料与新成果、科学的考古方式,又缺乏好的故事载体而难以为公众所认知。

  之前网上有一个帖子很火,说如果穿越回大秦帝国,你连碗西红柿打卤面也吃不到。文中说的,很多是考古人或科学家很久之前就得出的常识性结论,但从未以如此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公众所接受。事实上,考古研究的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有很多是传承至今的习惯和理念,人们现在意识不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可以通过考古研究把它揭示出来。

  比如,我们从小就知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句话,但也许并不知道这八个字代表着什么。其实,它代表了农业的起源是五千年前史前世界交流的结果。因为五谷中既包括中国培育的稻子,也包括了起源于西亚的小麦。直到夏、商、周三代,六畜才逐渐齐备。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下要唤醒的不只是对历史遗产的关注,还需要更多奇思妙想和严谨的考古学发生碰撞,为我们洞开几千年几万年难以想象的远景。

  在一个信息互动程度空前频繁的时代,考古发现不能满足于被动呈现自己的美,还是应该以更贴近当代人审美和情趣的方式,找准和当代人的情感共鸣点。2016年获得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最佳实践奖”的虚拟考古体验馆,就提供了更多有趣的参与方式。或走进三维动画窥探古墓丽影,或客串原始人钻木取火,还可参与文物复原等游戏。而围绕此次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也上线了相关APP,从中可以看到考古人员6年的考古调查,也可以参与游戏,搭上一艘大航船和新罗商人一起前往蓬莱国。这都是很好的尝试。

  考古发掘和研究,要顾及专业以外的人,这已经是国际公认的理念。考古不仅仅是研究,还有保护、利用,而公众在后两个层面可以也正在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从杭州萧山机场坐飞机回北京,登机牌上印有良渚古城的广告,那枚代表五千年前良渚信仰世界的玉琮王就那样定定地看着你,仿佛要引你去感受那穿越了千年万年的美。相信随着良渚遗址被写进小学教辅材料,建起遗址公园并如果最终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人们会像谈论长城那样说起良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