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未来图书馆如何定义
封寿炎
//www.workercn.cn2017-09-26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这几天,即将在浦东花木地区开工建设的上海图书馆东馆(简称上图东馆),已经在上海市民中掀起了一阵旋风。它形如璞玉的效果图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刷屏,它颠覆传统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和众多亮点,许多市民也已经如数家珍。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过,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像他那样视书籍、知识和思想为生命,对图书馆像对天堂一般思慕渴望。图书馆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追求知识的最大限度共享与无障碍传播,以实现知识与信息领域的社会公平。

  在全国很多中小城市、县城和乡镇,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日益边缘化。十几年前,笔者生活在广西东南部的一座小城市,每逢周末就往市图书馆跑。那座图书馆冷冷清清,有时候只有笔者一个读者。大城市的图书馆里情况则好得多。上海是一座爱书的城市,上海图书馆、浦东图书馆里都读者云集。但跟这座城市、跟浦东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经常去图书馆的人仍然是少数。

  什么样的图书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才能吸引市民接踵而至?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渠道,图书馆储藏的知识和信息才能顺畅抵达市民,提升市民和城市的人文涵养、艺术修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即将开工建设的上图东馆做出了一些探索,定义了未来图书馆的一种可能性。

  跟传统的图书馆相比,它是颠覆性的。它的书库面积只有2500平方米,仅占建筑总面积的2%.在这里,书和书库已经不是唯一重心,图书馆从一个藏书、阅读的单一场所,升级为以阅读为核心的文化中心。读者不仅可以在完全开放的阅读空间里读书,还能体验音乐、绘画、手工等。它还提供众多开放空间,成为市民的书房、客厅和工作室,成为上海的“城市会客厅”。

  上图东馆提供了一种新范例,图书馆的自我革新还需要更加多元的探索。传统的图书馆思维是静态的、单向的。一本本藏书静静地竖立在书架上,等待读者的借阅。但未来的图书馆完全可以借用互联网思维,变得动态、多维和开放互动。据报道,日前,大唐网络有限公司与北京发行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各自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在出版发行领域的优质资源结合起来,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书店。

  无人书店的这一思路也完全适用于现有图书馆的革新和未来图书馆的建设。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追求藏书的丰富、全面和独家已经不是图书馆的唯一重心。普通读者最大的痛点不是找不到图书,而是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不知道哪些适合自己。所以,未来图书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应该是在“最合适的图书”和“最合适的读者”之间建立链接,帮助知识和信息的供需双方实现精准衔接。借助大数据分析能力、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前沿尖端技术,图书馆完全有可能为每位读者“画”出精准的“读者画像”,推荐最合适的图书。

  未来的图书馆还应该顺应数字化、网络化的潮流。早在2004年,美国Google公司就开始寻求与图书馆和出版商合作,计划打造世界上最大的网上数字图书馆,使用户可以在线浏览图书。这一计划虽然遭遇到来自著作权人、出版界、图书流通渠道商的巨大压力,在制度、法律和经济方面也面临一系列障碍,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如何通过图书数字化和网络传播,尤其是借助移动网络使读者在电脑、手机和各种网络终端上,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图书馆的藏书,应该是图书馆在移动网络新时代肩负的又一个重大使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