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临近,各大高校学生都沉浸在期末考试的火热气氛中。对上海师范大学的一些学生来说,他们还有一份特别的期末作业——一幅顾绣作品。本学期上师大开设了全校艺术通识实践课程《民俗文化与顾绣》和《中国丝绣鉴赏》,吸引同学前来学习,在课堂上“穿针引线”。(东方网1月7日)
非遗进大学,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式。去年5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顾绣)在上海师范大学揭牌,一学期课程下来,选修《民俗文化与顾绣》课程的同学感慨良多,从女同学感慨刚开始学习还觉得好玩和很简单,学习不同的针法后渐渐感到有点难度,因为有传承人老师们手把手教学,后来反而乐在其中;而男同学则表示,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从最初的一头雾水到最后完成作品后的满满成就感,坚持下来之后觉得学习传统文化很有意义且有必要。
目前上海已建立了73所“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和18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校外实践基地。作为本市“文教结合”的重要项目之一,非遗进高校活动是近年本市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推动非遗保护、宣传和推广的重要举措。但对于上海这座高校集中的国际化大都市而言,还需要提高非遗进大学的普及面,包括课程设置和活动开展,努力做到全覆盖广普及。
非遗进高校是一件新鲜事,也是校园文化的大好事。在大学校园开设非遗课程,组织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让大学生们更多的参与其中,可选择那些好看、好玩、好参与的非遗项目,送到大学校园,让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上海过去的文化传统和非遗作为,努力通过贴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上形象丰富的表演和讲解,去培育非遗的大学生基础人群和文化自觉,让大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成为“非遗”的受众,了解上海“非遗”的文化内涵,能够在校园中面对面地与非遗传承人对话,并得到他们手把手的辅导培训,还可以组建孵化大学生的非遗研习社团,让大学生和非遗传承人结对互动,促使进校园后落地生根,接续传承发展。
进入新的一年,上海的教育和文化管理部门,理应在非遗进高校全覆盖进程中,加快速度和力度,开辟在大学传承非遗的新创意,确立申城非遗传承的新起点和新高度,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创新和优势,可以推广上师大的成功做法,建设一系列与非遗相关的课程,为更多的同学提供感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让大学生不仅可以近距离接触学习各种非遗样式,更多地是感受非遗的内涵,由此开辟上海非遗传承保护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