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肆虐,经济前景晦暗。各国纷纷拿出经济纾困和刺激方案,以应对市场恐慌和经济衰退。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因此,最近关于新基建的讨论也不绝于耳。“赞”与“弹”者皆有,若总结而言,讨论的重点或主要在于,新基建对于中国经济、尤其是疫情时期的疲弱经济拉动足够吗?
无疑,加快新基建是经济所需也是大势所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这个概念于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被定义,并将“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列入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由此可见,新基建并非一时之兴,而是中长期战略中的一环。
但是,在这个全球防疫的特殊时刻,新基建作为重要政策和手段,是否能够有力拉动经济,其实际效力究竟如何,值得关注。
新基建是相对于“老基建”而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是个基建大国。其中原因,一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过去底子比较薄,基建状况比较差,因此,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们非常重要的改善民生项目;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投资大,能够带动的行业、就业多,在过去的经济运行中,起到了相当大的拉动作用。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基建项目的不断修葺、完善,“铁公基”对经济拉动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小,也因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常常出现相关的寻租腐败等伴生问题饱受诟病。在中央提出发展要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的此时,不再单纯依靠“铁公基”提振经济成为社会共识。这是新基建政策的重要背景。
只是,大家比较容易忽略的一点是,“老基建”对于经济的拉动,仅仅在于庞大的投资吗?其后续产生的市场流通性提升,或许才是更为关键的。中国人有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就是这个意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拉动是一时的,由此带来交通便利,使人员流动、物资流通、资金流通、知识文化技术等流通都变得更为便捷,从而带动市场活跃、促进经济发展,才是新基建的内在意义。
当基本交通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新基建会在知识、文化、技术的流通上予以更多助力,而这些“软流通”,正是当今经济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我们常常谈论消费升级,消费升级是从必需品到非必需品、从物质到精神消费的一种升级过程。而经济升级往往意味着产业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两种升级均指向,文化服务是未来升级的重点。
在新基建中,无论是5G、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都只是载体,要想起到大作用,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内容作为商品服务。也可以说,如果缺乏相应的文化产品、内容创新等,新基建就像是没有交通工具行驶的高速路,难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对人民消费的升级改善。
因此,我们需要想清楚新基建背后的经济逻辑,明白其真正的发展动力。诚如“老基建”,当前的中国经济,仅仅依靠政府带头的项目投资,已经越来越难以拉动发展,新基建的目标,想必也不会仅囿于其本身。况且疫情导致的全球生产链断裂、流动性受阻之时,线上文化类产品必然是当下也会是未来的重要产品。因此,在加快新基建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出台放松文化产品管制、激励文化创新服务等,应是当务之急。
(作者是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