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班主任需要“全程随班办公”吗?
//www.workercn.cn2014-11-03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广泰中学实行“教师全程随班办公”模式,打破传统的师生学习和办公的空间藩篱。通过“一拖二”的办公室与教室的特殊改造,学校每个教室后部设有班主任办公室,班主任通过办公室窗户能够零距离随时观察每位学生,在办公室随时掌握班级动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听课状态、自学习惯等,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或规律,及时有针对性地介入解决问题。(11月1日 中国网)

  正方:先不要对“教师全程随班办公”口诛笔伐

  河北邯郸市广泰中学实行“教师全程随班办公”模式的消息出来之后,教育、教师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网上几乎是一边倒的质疑之声,多数人认为这是在监视学生,侵犯学生人权。但质疑的背后,我们是否应该客观看待这一现象,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

  “教师全程随班办公”的出发点是能够更好地管理学生,基于这个出发点我觉得无可厚非,特别是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随便放养就行的,需要引导,需要管理,因为他们还缺少起码的自律性。而“教师全程随班办公”,将会是一个较好的补充管理方式。更何况,学生也可以监督教师的行为,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也在学生的视线之内,这样对于教师的自律及言传身教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有什么事情,下课后也可以及时与老师交流;学生出现了什么情况,比如思想不集中、身体患病等,都在老师的掌握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进行交流引导。

  现在似乎很多人向往那种“放羊式”的所谓的轻松教育模式,但我要问的是,上课玩手机、睡觉、讲闲话……这样的“放羊”模式就真的好吗?也许你会说,还有科任老师在教室上课呀。但是,现在每个班级多的有六七十号人,少的也有四五十号人,一个老师很难管到每一个学生,这个时候,教室后面的教师办公室就可以补上这个盲点了,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缺点错误,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我曾经参加过孩子的辅导班,开始我也认为孩子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但后来发现我错了,当我坐在教室后面的时候,我发现孩子明显更积极发言了,孩子的注意力也似乎更集中了。所以我认为,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不集中,关键还是个习惯养成的问题,还有科任老师的课堂引导能力,跟后面有没有其他老师、家长在场没有很大关系。

  也许很多人会说,“教师全程随班办公”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尊重。可我要说的是,教室是该保留隐私的地方吗?要说隐私请到自己的房间里去,请到自我的空间里去,这里是公共学习的地方,这跟在火车站、舞台上谈隐私有什么区别?

  固然,大家怕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怕训练出所谓的奴性来,这些“怕”不无道理,但该校这项措施刚出台,我们就抡棒子会不会为时过早?至少应该观察观察之后的成效,不是吗?(周新华)

  反方:“随班办公”教育改革得不偿失不足取

  教师“随班办公”的教育改革,其主要目的无非是想通过和学生零距离接触,进而培养出更为合格的学生。但和学生零距离接触,老师扮演着近乎“监工”的角色,就果真能培养出好学生吗?答案,很显然还不能如此武断地下定论。

  教师“随班办公”的教育改革,表面上来看是教师任劳任怨、爱岗敬业的体现。但在笔者看来,这恰恰折射出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教育者,不但对自己教育成果的不自信,而且对自己所教的学生也不信任。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者的首要职责,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能力,促使其自发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而不是只有在老师的零距离“监管”和“逼迫”下,才被迫养成的学习习惯。假如是在被迫情况下养成的学习习惯,不仅有“牛不喝水强按头”之嫌,而且也很难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况且,这种对学生如“狗皮膏药缠身”的零距离监督,不但使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也不易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试问,这样的“随班办公”还有任何积极意义可言?

  退一步来讲,即使这种“随班办公”的初衷,完全是出于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和照顾,但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是让学生没有任何隐私和生活独立性。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与某人的关系越亲密,越容易经常与其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与初次见面者交往容易。家庭成员、情侣之间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的越深,就越容易相处,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刺猬法则说的就是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了一起,但是由于它们各自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挨在一起就会刺痛对方,所以无论如何都睡不舒服。因此,两只刺猬就分开了一段距离,可是这样又实在冷得难以忍受,因此它们就又抱在了一起。折腾了好几次,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既能够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由此足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把握好分寸和适当距离的重要性。尽管我们有着良好的愿望,希望师生亲密度越高越好,但还必须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从实际客观教育规律出发,还是从科学的人际交往考虑,这种“随班办公”的教育改革都将得不偿失,不足取。(赵志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