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传统农业“后继乏人”的舆论关切
//www.workercn.cn2014-11-06来源: 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图片来源:西安日报

  “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江西省萍乡市职业种粮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地说,他已经55岁了,当前中老年人种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这些人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就真成为一个问题了。(11月5日《经济参考报》)

  农业“后继无人”呼唤“政策留人”

  我国虽然是个农业大国,但农业人口却在急剧减少。特别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劳动力“青黄不接”、农业“后继无人”的情况,在各地相当普遍,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因此,鼓励和支持年轻农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是当前做好“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

  人多地少,是造成农业“后继无人”的根本原因。在有限的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从事粮食生产,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很难实现发家致富奔小康目标。其次,许多新一代农民厌恶农业生产,也是造成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的主要原因。时下,一些80后90后青少年,对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缺少感情,要么考取大学跳出“农门”;要么宁愿做农民工,也不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低贱状态,损伤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也是优秀的劳动力,甘愿成为“剩余劳动力”,争先恐后地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主力军。而真正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的老弱妇幼们,却挑起了农业生产的重担。可以预料,随着新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农业人口将会持续减少,农村劳动力断层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

  农业“后继无人”,呼唤“政策留人”。国家层面应迅速拿出应对措施,规范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有序转移,遏制城市农民工过剩、农村劳动力奇缺的“错位”现象。更重要的是,应坚持不懈地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把农村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改善种地条件,减少生产成本,感召和吸引更多的年轻农民回乡务农,科学致富。(张西流)

  传统农业“后继无人”需现代农业来破解

  农民感叹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农业生产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也给农业生产发展敲响了警钟。

  之所以担忧农业生产“后继无人”,主要原因在于种田“很苦很累”,“农二代”不愿意过这种“很苦很累”的日子。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谁来种田呢?人人都不愿意种田了,不但吃什么成了问题,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甚至发生动摇。

  事实上,当下农业生产“后继无人”,本质上是传统农业已经开始走向衰落,越来越不受待见,需要用新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变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位置,降低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使农民种田不再像以前那么苦那么累,使农业真正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这是解答“谁来种田”之问的一把钥匙。

  但当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遇到了现实困境:一者,土地流转不规范、基础设施薄弱、贷款困难、保险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二者,受小块田影响,不能实现完全机械化,以水稻收割为例,虽然大型收割机自带空调,可以一边收割一边把稻谷直接打到拖拉机里,但这种机械在小田块里根本施展不开,用小型收割机,需要边收割边把稻谷装袋,然后还要人力扛到拖拉机上,两者带来的劳动强度差异不言而喻。

  因此,要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必须规范土地流转,确保土地顺利归集,满足大户需求;其次要改变小块田现状,努力实现完全机械化生产模式,把降低农业生产强度变成现实;再者,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保障灌溉,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满足机械化生产需要的附属设施等;最后,解决融资难题,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王捷)

  “后继乏人”恰是农业发展的好机会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有了调研也未必就能说清农业的那些事。对于报道中叙述的事实,我是认同的,但因此去担心“农业后继无人”,这还真有点杞人忧天。

  从打土豪分田地的喜悦,到一家一户种植模式的困扰,可以说,农业在历史烟云里经历了一次转身。笔者以为,恰恰是这种变化,给农业带来了再次飞跃的机会。原来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是各种环境交织产生的结果,最基本的两点,一农民没有就业岗位,只能依靠土地;二耕作方式落后,没有大型农机。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种植模式不再适应时代,如果这个时候还留恋“让年轻人种田”,其实也是与时代脱节。如果年轻人都热爱种地,也就只能继续维持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模式,土地分散、劳动繁重、效率低下,这样的种植模式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

  当新时代的农民不再把梦想单纯寄托在土地上的时候,也就给农业发展创造了迎合时代的机遇。显然,国家已经看到这个机遇,目前正在做的两项工作,土地确权和家庭农场,可以说就是发展新型农业的基础性工作。土地确权后,土地还属于农民,流转出去,就形成了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的拥有者很多是有技术的大学生,是懂市场的专家。举一个例子,江苏沛县现在正开展一项工程——“让五分之一的人种百分之百的地”,就是国家提倡的家庭农场,将零星种植的耕地建设成一个个巨大的家庭农场,让那些愿意投资农业的大学生、大老板、大公司来经营。这样的好处在于,把农民从微薄利益的土地里解放出来,领取土地的租金,投入城市的生活。而有技术的人掌握了土地,又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可以说,这样的做法起到了农业升级换代的作用,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笔者看来,担心“农业后继乏人”有点杞人忧天了,年轻人离开土地正是农业脱胎换骨的好机会。(郭元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